壹
中午接到一个同学电话,气急败坏地问我:“你认识小王吗?”
我一愣,谁?同学说,小王说认识你,还给我截图了你的朋友圈证明了一下。
我说,想不起来了,什么事情?
据同学说,小王介绍自己是一家公司的客户经理,问她要不要他们的服务。
我同学拒绝说公司在这块已经有供应商了。更何况,供应商不是她来选,而是要从供应商库里招标。
但小王不屈不挠,表示大家都是朋友,给个面子,把他放到供应商库里。
同学说:“他说认识你,是朋友。还把你的微信头像给我看了。”
“我不认识他啊,什么时候变朋友了!”
翻看了我的微信,才想起来,大家在一个活动上相识,交换了微信,也就是朋友圈点赞的交情,就要打着我朋友的名义去办事?
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么一群人。
你和他们仅几面之交,他们却把你当成可以无限索取的“朋友”,好像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微信上也久未联系,日常也生活在离你十万八千里的地方,竟然在平静生活中的某一天,突然发微信问你“在吗”,回复怎么了,他也不与你客气,帮我投个票吧,帮我转发下吧,我做代购了,你买一个吧。
嘿,我们真的很熟吗?
公司里的一个姑娘,和我走的比较近。平时吃饭什么的都会在一起,总觉得年纪比较大,要稍微照顾一些。
也许她意识到了这些,便随意了一些。我的包包放在桌上,她问也没问,就把包翻了个遍,拿起口红,边擦边说:“呀,你这个色号我一直想买都没买,果然很适合我。”
看得我目瞪口呆,“用口红你得问我下吧?”
“这不是你的吗?你不是在看着我的嘛!”
“可是别人的口红不能随便用,这算私人用品吧?”
“你可真是小气!”说完气冲冲的走了……
我们真的熟到可以用一只口红的地步了吗?
叁
交友这么多年,关于人际关系一直有一个“三圈论”。
闺蜜、老铁和家人在最中心层,无话不谈,把酒言欢,关键时刻可以设为紧急联系人;
稍微近的在第二层,有什么忙尽量帮,什么开心的事也可以分享;
第三层,则是点头之交的朋友、同事。
在这层层的关系网中,我把最贴心的事说给你,是因为信任你,千万不要把这话给别人听,不然你就会出现在第三层,滚出我的生活中心。
“你的桌子最整洁,所以借来拍拍照。”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奇葩的话。
开完会回来,发现桌面东西被推开,堆满了纸盒子,询问之下得到了这句答案。
我突然不知道怎么接这句话。桌子上的绿植最好看,所以就要被弄乱?
回答得真是云淡风轻啊,就好像理所应当似的。
喂,我们只是同事,不是很熟好吗?
肆
说到底,就是要有边界感。分得清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划得清责任和义务的事儿。
“边界感”是一件微妙的事情,但它会随着你的阅历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不是让你割袍割席的成天决绝分手,也不是让你死守严防生怕别人占了便宜或指手画脚你的生活。毕竟,拉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它是双向的,是道理和道理的交界点。是你在漫漫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
当现实和情怀,做人和做事,感情和道理都混在一起的时候,你能清楚的拎出那条线,知道核心问题在哪儿,找到你和他人那条相处的边界。
这样才能……才能怎样?
我喜欢清爽简单的生活、不郁闷啰嗦的沟通、愉快不复杂的感情、高效率的做事方式,以及可以看到明确结果的事业回报。这是“边界感”能给你带来的最好的感觉。
叔本华说:“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岛屿,只能围绕着自己的岛屿归岸。所以,请不要污染我的海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