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是一种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无论是开发新产品、提高运动技能还是做出正确决策,黑匣子思想者们从不惧怕面对失败,反而视失败为学习的最佳途径。他们不会否认过失、推诿责任和想方设法脱身,而会把失败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这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策略的一部分。
01 不要设置雄心勃勃的目标
根据研究,如果你想获得真正巨大的成功,不要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会说:“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要想获得真正巨大的成功,不要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因为目标可能会阻碍你获得成功,你要做的是拥抱好奇心。
问题1:对目标的执着会导致思维的狭隘:幸运的人更放松、更开放,因此他们会看都有哪些东西,而不仅仅是去看他们在寻找的东西。目标悖论是,那些最执着地追求目标的人,可能也最不善于在追求目标的旅途中发现机会。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如果专注于一件事,就会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问题2:追求和实现许多目标会让你感到空虚:以菲尔普斯为例,他曾公开表示:“每届奥运会结束后,我都觉得自己陷入了严重的抑郁状态。我不想再从事这项运动了,我甚至不想再活下去了。”如此专心致志地实现运动生涯目标并没有给他空间去让他对自己做更深入的研究,或者与最亲近的人建立更深厚的关系。
问题3:一旦你设定了目标,它就会变得陈旧:自己被困住了。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沉没成本是如此之大,因此,你很难放弃这个目标。
问题4:目标会让你感到不安全: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低估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大目标,而且很可能是我们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计划谬误”。而且,即使我们意识到计划谬误,它所花的时间仍然比预期的要长。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低估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大目标,而且很可能是我们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计划谬误”。而且,即使我们意识到计划谬误,它所花的时间仍然比预期的要长。
问题5:目标实际上会让你觉得缺乏动力:
①从0到1的阶段。当你有一个大的目标,可能需要数月或数年的努力工作,并走出你的舒适区,迈出第一步可能会让你感到胆怯。
②还不错的稳定阶段。当我们在任何学科上取得的成绩还不错时,就很容易随波逐流。例如,你最近一次试图有意识地提高驾驶或打字水平是什么时候“
③下坡阶段。当最初的兴奋感逐渐消失时,你看不到隧道尽头的光明,这时很容易放弃。
这些问题中的很多可以通过更好的目标设定来解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很多这些问题是目标设定模型本身固有的。
02 从错误中学习
联合利华公司在生产洗衣粉的过程中,喷嘴总是被堵住。他们选用了10个喷嘴,对每一个喷嘴进行很小的改动,然后对其进行测验。在重复了45次这种过程,经历了449次“失败”后,他们做出了理想的喷嘴,这个喷嘴的形状是任何数学家都不可能预见到的。
图1 上面是最初的喷嘴,下面是经历45代改进和449次失败的设计后的喷嘴进步的取得并非建立在结构精密的计划之上(也根本没有什么计划),而是建立在与现实的频繁接触之上。在这样一个出色的喷嘴背后,是那449次失败的反复测试与淘汰过程。当我们对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因果关系缺乏足够深刻的了解,难以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时,通过实践-反馈的迭代,能快速提升我们的认知。
要想从错误中学习,有两个关键部分:第一,在意识层面,需要克服自我阻碍和认知失调。简化的结论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们也更倾向于相信已知的东西,这提升了我们的认知效率,但也阻碍了我们的进步。
我们不懈地尝试着理解世界,于是叙述谬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们发现,那些具有说服力的故事总是简单、具体而非抽象。在这些故事中,人们愿意夸大天才、愚蠢、意志等因素的作用,而不愿将结果归因于运气。同时,人们还会把讲述的重点集中在少数几个重大事件,而不是那些不计其数的未发生事件上。任何最近发生的大事件都可能在此类故事中被用作论据。
但在现实中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把世界看得太简单,就会产生一种期望:我们了解世界的方法无须经过检验或学习。叙述谬误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居高临下,而不是自下而上地看问题。我们会相信自己的直觉、现有的知识以及面对问题是给自己讲的故事,而不是去检验我们的设想、发现其中的缺陷并从中学习。
第二,在实践层面,要不断尝试迭代,克服完美主义弊端,核心就是要认识到错误对进步的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对完美的渴望带来了思维上的两个误区。第一个是以为自己能够闭门造车,在象牙塔里单凭思考就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投身于现实世界,检验自己的猜想,从而找到其中的缺陷。这个问题是对自上而下的思考方式的过分依赖造成的。
第二个误区是对失败的恐惧。此前我们已经见到,很多人在失败后选择了忽视或掩盖错误。完美主义更加极端。你花了大量时间去设计和策划,决不允许自己失败,直到太晚才发现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个预设的闭路循环行为。你太害怕搞砸,干脆不敢上场。
大卫·贝尔斯和特德·奥兰德在《艺术与恐惧》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陶艺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宣布把学生分为两组。对一组学生,教师将以数量为标准评分。老师告诉他们,在期末考试时,他会称量这些学生做的陶罐。如果陶罐重量超过22千克就能得到A,超过18千克得B,以此类推。而另一组学生,教师将以质量为标准评分。他们只需要交出一个最完美的陶罐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结果是惊人的:质量最好的陶罐都是以数量为标准的那组学生的作品。贝尔斯和奥兰德写道:“当‘数量组’忙着大量生产陶器并从错误中学习时,‘质量组’就坐在那里,想着怎么能做出完美的成品。到最后,‘质量组’什么也没有,除了宏大的设想和一摊烂泥。”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果通过反复改进,就能以低成本快速取得进步,那么傻子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系统来说,成功都越来越取决于适应能力。
如果我们只会互相鼓励要去把事情做对,要尽善尽美,要完美无缺,那么我们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可以不通过失败走向成功,不跌倒也能攀登高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对这种误解发起挑战。
换句话说,成功取决于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
03 脚踏石模型
当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你想去的地方之间所需要走的步骤非常清晰明确时,目标模型是有效的。例如,如果你想减肥10磅、每晚睡8个小时、多陪陪家人,或者达到季度业务目标,这时设定目标是合理有效的。然而,当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和你想去的地方之间所需要走的步骤太多而又不明确时,另一种模型的效果会更好。
目标有助于开发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Stanley和Lehman在《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这本书中提出的脚踏石模型有助于探索你不了解的内容。
脚踏石模型:要完成一件大事,你不能先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然后再逆向工作。相反,你要立刻遵循眼前的脚踏石,这些脚踏石为你提供了最新颖的前进道路,即使你不确定这些脚踏石在未来会带来怎样的回报。然后,从新的脚踏石,你再次开始寻找最新颖的道路前进。按照这个模式,从一个脚踏石跳到另一个脚踏石。
图2 脚踏石模型当你刚开始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简单的尝试和试错轻松获得新奇感。
然而,当你在习惯方面变得更专业时,新奇的东西就更难找到了。尝试和试错已经不够了。你需要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您需要一个更复杂的模型。例如,当你读了10本关于习惯的书之后,你要做的不是读第11本关于改变习惯的书,你可能需要在另一个你一无所知的学科中寻找,然后看看它是否能提供能够应用于习惯的创造性的想法,或者说此处存在的问题,往往要从彼此寻找解决的灵感,你需要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当前的处境。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五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通才。使用踏脚石模型,人们追求新奇,这很快就会导致跨领域的学习。如果仅仅使用目标模型,成为一个通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无法以一种可预测的直接的方式帮助实现目标。
有趣的概念在讨论新奇事物时会自然出现,这并非巧合。当一个想法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好奇。这个想法引起我们的兴趣,即使这个想法的最终目的是不明确的,我们知道,如果我们遵循有趣的道路,它可能会带我们去到一些重要的地方,即使我们不知道带我们去的地方是哪里。如果你想完成伟大的创造性壮举或者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拥抱你内心的好奇心。设定目标虽然功能强大,但最适合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即当你现在的位置和你想要达到的位置之间的路径是清晰的的时候。
总结: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问题,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我们似乎永远也无法达成无忧无虑的状态?这是人生的痛苦,也是人生的魅力。在提升能力和技能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反思和养成自己的规则,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游戏,你要认识到有那些不变的基本规则,而你又可以设定哪些属于自己的规则,让自己过得相对更为舒坦,这种意识层面的觉醒,才能真正提升你的幸福感。
Play your game, enjoy your game.
每一次的挫败,就像打怪升级失败,但也让你更强,知道困难只是阶段性的,这是成长性思维的本质。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主观能动性,什么都做不起来的人,才会等待时机成熟,等待万事俱备。
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现代科学的门槛上,即使我们的文化和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依旧停留在老旧的思维方式上,对错误缺少包容和鼓励。而《黑匣子思维》一书,将会极大的改变人们对错误的认知。在科学、商业和技术等领域,要发生创造性飞跃和范式转移,往往需要联系不同概念和想法的能力。我们只有面对问题和失败时才能激发想象力,把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果我们只会互相鼓励要去把事情做对,要尽善尽美,要完美无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要对这种误解发起挑战。错误越严重,我们可能从中获得的进步就越大,而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则永远不会进步。我们不能再对批评和不利证据视而不见,我们应该去直面它们,把它们当成宝贵的学习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