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作者: Navy祝 | 来源:发表于2017-04-30 19:04 被阅读190次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仨》这本书应该是在去年杨绛先生去世时又在网上掀起了热潮,笔者一直想要拜读,直到最近才静下心读完这一本散文似的家庭记实录。

《我们仨》这本书本意是由父亲钱钟书、母亲杨绛以及女儿钱媛每个人各写一部分,但因为钱钟书与钱媛的相继去世,这本书就是由杨绛先生完成的。

这本书并不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读完,所记录的也都是这个家庭里发生的普通的事情,不过也可能对于他们这样的文学泰斗的家庭,有些事情在普通人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平常,但是对于这个小家庭来说,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样其实读起来我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共鸣,因为我的父母并不是大文豪,反而没什么文化。我只是像在看故事那样去感受一个家庭,甚至是没有过多的去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里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人生阅历这种东西,需要多看、多听、多感受,然后再去多经历。阅而后历。

笔者只是阅而感受,无法设身处地的经历。可能只是在未来我遇到某些相似的经历,我有东西可参考。我想这些对于我是有益处的。

接下来笔者对于在读书过程中某些标注的地方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1.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这段话摘抄自本书的结局处。

再读完这句话,我突然想到李宗盛《凡人歌》的第一句词“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日不得闲”。

无论是大文豪还是文盲,无论是高官还是小老百姓,都免不了吃喝拉撒睡。终日奔波也只为吃的饱到吃的更好,穿的暖到穿的更好。

人啊,怎样过都是一辈子。不同的是你为求一个过程还是求一个结果。

一生坎坷,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坐在路边,看一看过路人,下棋的老者,都是在从生走到死,只不过有人的路是康庄大道,而有的人只是荆棘小路。

老病相催,结果都是这样。

我们不是害怕死,只是害怕临死之时,还没有享受到最美味的食物,没有领略世间最美的风景,没有为孩子解决他所面临的困境……如此多的问题还等着自己解决,如何坦然面对死亡?

工作学习、奢靡享乐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只不过在从生到死的路上每个人做出不同的选择,选择经历不同的快乐和忧愁,最后选择不同的方式走到尽头。但过程中,快乐和忧愁总是相对的并同时存在的。

忧愁之时不必过分,等回过头来看看,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等待任何结果的时候,达到自己满意的结果时,回想当时的忧愁状态,是不是感觉很可笑?

快乐之时也不必骄狂,乐极生悲并不是空穴来风。

人生境遇十之八九归于平淡,平淡日子又是悲喜参半。

下一秒不是悲就是喜,二选一的选择,怎样都可以做好思想准备了。

(愿未来坦然面对乐与愁,悲与喜,本是一对词,分开看总是不好的。自勉)

。。。

2.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这句话写在钱钟书一家在上海沦陷期间饱经忧患,见到世态炎凉,然后抗战胜利后接触各式各等的人。

杨绛先生将宴会归来将所见所闻剖析琢磨称之为“长了不少学问”。

倒也确实如此。一个人本就是复杂的动物,两个人、一群人便是群体的复杂。如何在朋友圈中如鱼得水可能也是我们快乐与忧愁的来源之一。

交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应该是生活的必须。若想生存,一个人就够,但若想生活,就得有人分享喜怒哀乐。

爱人与朋友,哪个才是生活的必需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荷尔蒙让朋友变成爱人,三观让爱人变成伴侣,生活又让伴侣变成家人。

钱钟书与杨绛的感情生活倒是没有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轰轰烈烈或是为人所称道。在我的臆想中,钱钟书与杨绛应该就是两位老人,每天看书,写书,交流。就是简单的两位老人各自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恰巧,他们俩喜欢同一件事。他们也是这样相濡以沫的一路走来。

我还是年少气盛,自认为是个浪漫主义的人。对于爱情,当我们深爱,后来为何会变?当我们不爱,又为何勉强?又是什么让我们会觉得对方不在适合自己?

我们都回答是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我们也都回答很多个一瞬间的失望累积起来,让自己选择离开。

生活并不是爱情的绊脚石,它只是个载体。爱情是承载在生活之中,但我们却总把问题归咎于它。

3.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的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奔回客栈,跨进门,店家正要上闩。

这段描写给我一种我似乎说不出的感觉。

痛。可能是唯一能想到的字眼。

丧女之痛,无法感同身受。但胸口挣裂,血肉模糊的东西让人竖起汗毛。越是体会,越是疼痛难忍。

女儿钱媛从小就很懂事,直到临去世之前,还在病床上写着《我们仨》,还在担心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孝顺不需要直白的表述了。全书甚至没有一笔提到钱媛是个孝顺的孩子,倒是这个母亲经常在自责没有给到女儿很好的照顾。

抛开家庭关系,父亲母亲在社会上也只是男人女人,只不过恰巧与你有了一层联系,这层联系又通过血缘变得更加紧密。

舐犊之情。大自然将平凡的伟大赋予了我们的父母。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则是大自然要将这一伟大的平凡赋予我们。

结语:

读后所感所悟,写完才觉得自己真的读过这本书而不是看过那么多字。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出一篇读后感,愿自己能坚持。

相关文章

  • 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记述了他们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63年...

  • 2019-10-1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读完《我们仨》,我从杨绛女士的视角体验他们的一家人的生活。钱钟书先生,博学、宽厚,不争,但也有像...

  • 有一种感人至深的亲情,叫“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书《我们仨》读后感悟…~ 《我们仨》这本书在第一部分的内容里,我们走进了杨绛相继失去女儿和人生伴侣的那段...

  • 娓娓道来的水墨流年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最初设想,这本书由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

  • 走到人生边上

    之前刚刚发布了一篇有关杨绛先生作品《我们仨》的读后感,今天便来写她的另一本书--《走到人生边上》的读后感了。 “本...

  •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有感

    今天是我加入简书日更的第一天,刚好借这个契机把《我们仨》的读后感记录下来。 第一次读《我们仨》是在高一,那时候我处...

  • 2018-12-28看书收尾

    2018的最后几天把基本没看完的书看完了,有三本《流浪地球》、《人类简史》和《我们仨》,简要记录一下读后感。 《流...

  • 不逛街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 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这本书应该倒着读。不以为然。 杨先生慧慈。 人生走到尾声,曲终人散,大多...

  • 《我们仨》读后感

    想了好久这篇读后感名字,可是读书太少找不到好的词语。 《我们仨》周末两日时间读完,阅毕心中是痛?还是暖?就是不能平...

  • 再读《我们仨》之感

    最近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应该记录点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dx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