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一些书法家书写时,字写的十分美观,但是执笔方式却各不相同,这时,你也许会想,到底哪种执笔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又或者你崇拜或喜爱一些古代书法大家,想从他们那里或取一些经验,但当你读到如宋代书法家苏轼的“把笔无定论,要使虚而宽”的见解时,你也许更加茫然。
执笔到底有法?无法?
如果说执笔无法,那还谈什么执笔问题呢。如果有法,那为何会有上面的情况,这如何解释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执笔不但有法,而且正确的执笔很重要。
我们先来说下执笔有法。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工作,任何一门艺术,只要使用工具,就会有对工具的正确执拿的问题。如果执拿不当,就难于发挥工具的最佳作用。
毛笔对于书者,如同乐器对于演奏者。不同的乐器执拿的方式各不相同,既不能混淆亦不能错误,如果出现大错,显得十分可笑,如果出现小错那么说明你并非行家里手。执拿工具如此重要,在学习的时候是最最基本的一步。
书法的最重要的工具毛笔,亦有如何执拿的问题。我们在关于执笔中,介绍了很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执笔方式。这其中没有所谓正误,只是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执笔。你要了解他们出现的具体背景,与使用背景。例如单钩法,那是在出现书桌之前常用的。说远了,我们来说正确的执笔法。
这里我们一直说法,而不是方式。因为根据书写情况的不同,执笔是有相应调整的。例如写字的大小,写大楷与小楷,使用提斗或者小楷笔,笔不同,执笔亦不同;在桌子上写与趴在碑上书丹亦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执笔。沙孟海先生在谈及执笔的时候,就说:“写字执笔方式,古今不尽相同。主要随坐具不同而移变。席地时代不可能有如今天竖背端坐笔管垂直的姿式。”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单钩法时的意思。
另外要强调的是每个人对毛笔的掌握使用情况不同,执笔亦会有不同。
书法字体多种,简单分便有篆、隶、楷、行、草。而每体又有多种风格,人们长期使用毛笔,将会寻找到最适合表现自己风格的用笔方式,执笔亦随之有变化。因为毛笔是软的,“惟软则奇怪生焉。”这种软给出现变化留下了极大的余地。
由于书写字体不同,执笔出现多种方式是再正常不过的。那么对于初学的人,最重要的是学习最为常用的方式,再在自己的习练过程体悟,作出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执笔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执笔之法。切勿盲目认为与一般方式不同的执笔便是错的,亦不可轻易认为这些不同的执笔皆无法。
这也回答对苏轼的“把笔无定论,要使虚而宽”,这句话强调的是执笔的多样性。
那么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执笔方式呢?又或者说什么是最基本的执笔法呢?
要记住一法二原则。
一法,五指执笔法;二原则,管欲直,指欲活。
五指执笔法:这里我们要与拨镫法相区别。我就不多介绍拨镫法,免得混淆,只是介绍五指执笔法。
这是入门最重要的执笔方式,也是你寻找自己执笔法的基础。
这里你要体悟到五指执笔法的核心是五指齐力,这样才有力稳固。还要理解五指包管形成的一种合力,有利于管欲直,而五指皆呈弯曲状,避免了五指僵直,进而“指欲活”,能最大限度发挥指的作用。
管欲直
指执笔时笔身要保持相对竖直的状态。这是执笔的第一要义。前人曾言:“若夫执笔,则不可不直也。”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毛笔竖直,才更加容易做到中锋运笔。中锋是书法最基本、最重要的笔法。中锋用笔的笔画更加劲挺有力,圆健美观。二是,笔管竖直有利于侧锋用笔,这里很多人将侧锋与偏锋有所混淆,一边毛一边光的偏锋与侧锋是不同的。三是,笔管竖直有利更重用笔,亦少笔病。
在初学之时,了解锋正则四面势全是很重要的。唐代柳公权曾有“心正则笔正”的名言。其中之意是在写书时,求形不可投机。
当然管欲直亦不要僵化的理解,始终如一的保持笔管竖直,是不可能的,亦是不足取的。更何况在运笔中还有为了调锋、换笔心,运用涩笔、抢收等技巧。
书法艺术不可过于机械化的学习,要领会其意,更要在实践中体悟。
指欲活
前人在讲解论述执笔时,有很多相互矛盾之处。如一面强调“指主执,腕主运,”一面又要求“指实掌虚”。既然说“指主执”,那指握紧就好,又还不厌其烦的强调“指实掌虚”等为何呢。
这其中的重点在主上,既然有主就有次,说明指、掌、腕的相互配合是必须的。书写时,有轻重、疾涩、转折、行住等等复杂变化,都需要指、掌、腕相互配合,用细微的动作获得更加绝妙的效果。指欲活,强调用指执笔不能僵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书写的字体特点,书写情况的不同而灵活调整。
但是在这里我们要提醒,往往大家在实际中更加注重放,说指欲活,便运指无度,忽略运腕,这里要收放有度,分清主次。指欲活,而不是指欲飞。在“指主执,腕主运”的前提下强调指欲活。放亦有节,收亦有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