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题4.王荣生教授反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怎样才能避免教学中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第11章《阅读教学要走向高层次的理解》中,王荣生教授指出,在大多数的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徘徊在低层次、低水平‘扫读’的状况”,即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根据外在的指令在课文中找现成的东西”。的确是这样,我就是其中的一员。阅读本书的同时,我也正在读余映潮老师的书,我认为他们的教学主张是一致的。那就是以教材为资源,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思考,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在如何借教材进行“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解”方面,我还没有实践,读这本书带给课堂的变化得从下学期开学做起。从理论层面,我认为教师避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问题的话,需要这样做:
1.重新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想一想,教学一篇课文是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还是借内容积累语言、学习写作方法、阅读方法?我的答案是后者。但在具体处理时是这样做的:针对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或段落后让学生朗读,然后再点拨写作方法。如果从课文内容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的话,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串讲全文。为了完整地感知内容,也为了引出要赏析的段落,自然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而且绕了很大的弯子才来到实质教学内容——积累语言、教学写作方法、阅读方法等。所采取的方法,美其名曰“点拨”,也就是蜻蜓点水地说一说,学生记不住,没有实际训练更达不到掌握。所以要改变满堂问的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改掉从内容入手提问的习惯。
2.用概括性知识去统摄、勾连具体的语文知识。认识生字、会写生字,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语词、语句等,是具体的语文知识,也就是“事实性知识”。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事实性知识上,要改变碎问碎答的课堂现状,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概括性知识”上。语文知识的概括性,其本质还是知识,但具有概括性。概括性知识包括阅读的态度、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策略。如在一年级课文《一分钟》里,可以按照这四条概括性知识来组织教学:⑴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学习)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字词。⑵阅读(朗读)故事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在头脑中展现具体形象。⑶用讲述的语气、语调朗读故事。⑷按照虚构故事、小说的模式来阅读理解。通过对课文中出现的三处“就”字的语意探究,一年级小朋友开始明白,原来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句中意思是不一样的。在想象、表演一些语句的场景画面时,一年级小朋友开始明白,原来记叙文阅读要在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串画面。比如“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决定”是什么样子呢?想象具体的画面。“探究”概括性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和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一篇篇课文涉及许多零散的知识,而零散知识不可能被牢固地记忆。现在可以用大概念(概括性知识就是大概念)把这些零散的知识勾连起来,每当说到“联系语境”,同学们或许就会想起《一分钟》中的一些字词,每当说到“想象画面”,学生或许就会联结《一分钟》中的一些语句。而一篇篇课文的具体的字词、语句等经验不断丰富,又会促进学生对概括性知识的理解。
3.可以采用余映潮老师主问题、板块式教学方式。所谓板块式思路,是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活动的思路。它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一般阅读教学的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始讲课,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分析,然后小结课文特点和课堂教学过程。而板块式思路是呈块状的。这种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板块是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的共同载体。如《鲸》教学过程可以设计如下两个教学板块:【课文品读】话题: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知道鲸很大。【微型写作】题目:我来告诉你,鲸,不是鱼。板块一着眼于文意把握与知晓说明方法,这是面,活动方式是阅读交流。板块二着眼于理解事物的本质特点,这是点,活动方式写作交流。整堂课的教学点面结合,读写结合,既整体地了解课文内容,又集中力量品析了深刻的内容,不仅达到了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的实践活动生动有力。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学生课堂阅读实践活动的设计。如《巨人的花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老师希望每位同学用摘取、组合、改编的方式“写”一篇关于“花园、春天、孩子”的微型美文,你能用在课文中勾画的方法试一试吗?同学们读课文,勾画美词、美句,进行组合,然后课中交流。再如《圆明园的毁灭》,在文意理解的环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用四五个句子来概说圆明园吗?同学们活动,读课文,提取关键词句,形成句子,然后课中交流。(本点内容引自余映潮《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