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名参与者,在以下的情境中,你会给小王提什么建议呢?
情境:
小王是一名很有天赋的作家,迄今为止靠着写短篇小说过着不错的生活,最近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如果能够完成并得到人们认可的话,那么就会在文坛上产生重大影响,也会让他成为有名的作家。但是,如果他的想法没有实现,又或者这部小说是一部失败之作,那么他就意味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得不到任何回报。
设想你在给小王提建议,你认为他会尝试写这部长篇小说的最低可能性是多少。
当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为______时,小王会尝试写这部小说?
10%、20%、30%、40%、50%、60%、70%、80%、90%、100%
选择一项你认为小王成功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社会心理学中的实验,参与者的任务是建议情境中的小王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承担风险,在提交自己的答案之后,会安排5个人在一起讨论,然后就问题达成共识。
你可以猜想一下这五个人最后达成的共识与自己之前独立判断时给出的答案有多大的出入。是个人决策更冒险,还是群体决策更冒险?
答案是,群体决策更冒险。在经过短暂的讨论后,个体会改变他们之前的决定,即使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结果都是一致的。他们在经过讨论后得出的结果都更倾向于冒险,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
法国心理学家Moscovici 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讨论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普遍倾向。群体决策可能使个人更加冒险,也可能使个人更加保守。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容易走极端即群体极化。
很多实验都证明了群体极化的存在,Moscovici 观察发现,讨论可以加强法国学生本来就对总统所持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可以加强他们原本对美国所持的消极态度;矶崎(Isozaki,1984)发现,日本大学生集体讨论了某起交通事故后,给出了更明确的“有罪”判定。如果陪审团成员倾向赔偿损失,群体讨论的赔偿数额同样倾向于高于陪审团成员提出的中数(Sunstein,2007a).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证实,群体讨论可以放大积极或消极的倾向。当人们彼此分享关于某一群体的消极印象时,讨论会支持他们的消极印象,增强他们对该群体的歧视(Smith & Postmes).而当人们分享对不公正的关注时,讨论可以增强他们的道德关注(Thomas & McGarty,2009).
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现象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决策时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尤其是在社会群体中时,总会倾向于寻求一致的意见或建议,从而达到最终的结果。
如果你看不惯一个人,然后就会有意无意的在朋友们面前说这个人的坏话,渐渐的,你会发现,可能你身边的人都开始觉得这个人不行、品质有问题,即使他只是因为对你有一次的不满意,其他方面并没有问题。
你刚看完一部电影,觉得还行,突然有人说,这片子太烂了!于是,你住了口。又有人说话了,特效也太差了,什么东西!接着,铺天盖地都是恶评,从导演,到演员,到音乐,到故事,简直难以置信的垃圾。你只能闭嘴,这会儿再去倒戈,非被口水淹死不可。——其实,电影真没那么差,不过是大家在一起闹的。
在校园暴力中,那些年轻小伙子们更容易结成小帮派,从而挑衅滋事,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没轻没重的,就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也会扩大,如果甲校大学生最初就比乙校大学生善于思考,那么这种差异多半会随着时间加剧。
以上两种现象说的就是“群体极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和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与这些观点相似的朋友们之间的日常交流是否会强化大家共同认可的观点?这样是否会令讨厌的人变得更为可憎,纯真的人变得更为纯真?
的确如此。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麦科比(Maccoby,2002)指出,男孩群体和女孩群体的性别隔离能够加强他们最初中度的性别差异。男孩们在一起游戏时,会渐渐变得富有竞争性并做出行动取向,女孩们在一起会越来越倾向于做出关系取向。
政治取向的极化
在美国联邦法庭里,共和党任命法官会挑选那些更像共和党的人,而民主党任命法官则倾向于挑选那些更像民主党的人。当观点相似的法官在一起又会强化这种倾向。一个共和党法官和其他两个共和党成员在一起时,比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民主党成员在一起时审判更保守,而民主党法官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在美国社区中,极化现象是十分严重的。有时候甚至连购物主张也会出现聚类。数据显示,在2008年的美国,全美89%的商店支持奥巴马,62%的餐馆则支持其对手,麦凯恩。所以,美国变成了一个分歧越来越多的国家。大比例支持一位候选人的郡县(将60%甚至更多的选票投给一位总统候选人),在1976年至2008年期间几乎翻倍(Bishop,2008)
犯罪团伙的极化
在犯罪冲突中也是如此,假如你所住的街道住进了第二个不良青年,那么他们作为一个团伙所带来的破坏性可能不仅仅是第一个不良少年破坏性的两倍,团伙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成员个体之和。实验发现,将未成年犯罪者和其他少年犯放在同一个群体中,会增加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Dishion & others,1999)。
网络世界中的极化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丰富的网络世界,也成为了新时代人类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微博、微信、新闻网站等等,聚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团体,包括各种粉丝团,当发生一件事情时,团体的影响就出来了,在网络上跟风谩骂、谴责或者集体歌颂,传播速度极快,舆论影响极大。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当一个热点事件爆发时,其点击量迅速增加,关于此话题的新闻、内容都被纷纷爆出来了,尤其是当某个名人或者权威或者是大家关注的新媒体发表一些导向性的言论后,大家就开始跟风,某些个小团体会保持团体凝聚力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为什么会群体在一起容易搞事情?
为什么本来好好的一个人,在群体的影响下会变得义愤填膺、失去理智?
信息影响
从最受支持的解释出发,群体讨论可以产生一系列观点,而大多数观点和都和主导性观点一致。那些对群体成员而言就算是一般常识的观点也会进入讨论。这些观点即使没有被提及,也会影响讨论。其他观点可能就会包含一些群体成员在此之前并没有考虑到的、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就比如我们最开始举得那个案例,当讨论作家小王时,也许有人会说:“小王应该去写这部长篇小说啊,因为他几乎不会有什么损失啊,如果失败了,他仍然可以和从前一样继续写他的短篇小说啊”。这种说法通常是将提出者的观点和他的立场放在一起,但是如果人们不了解他人的特定立场而只是听到相关的观点,他们仍然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但是,态度的转变并不仅仅决定于听到他人的观点,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会比消极聆听更容易导致态度的转变,参与者和观察者听到的是相同的观点,但是一旦参与者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该观点时,言语的使用就会扩大这种影响作用。群体成员对别人观点重复的越多,他们就越可能在不断的复述中认同这些观点(Brauer & Others,1995)
我们的大脑并非像白板那样由说服者填写,在中心路径的说服中,人们怎样看待某条信息很关键。事实上,仅仅对某一观点思考几分钟也会使看法得以强化。或许你会回想起,当你仅仅想起某个你不喜欢或喜欢的人时,你的感受也会变得极端起来。甚至,当人们只是设想自己将和某个持有相反观点的专家一同讨论某一件事件时,他们也会充满动力去组织论证并且采取更为极端的立场(Fitzpatrick & Eagly,1981)
规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 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我们人类希望能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做出评价,为此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比较,我们常常被“参照群体”中的人们所说服。所谓参照群体就是与我们相一致的群体。而且,当我们发现其他人和自己持有相同观点时,为了使其他人喜欢我们,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为强烈。
如果我们要求人们预测在类型小王要不要写长篇小说的问题上其他人的反应方式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人众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他们没有意识到其他人会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社会普遍认同的倾向,在小王的例子中这一倾向是指写长篇小说。即使成功的机会只有40%,一个典型有代表性的参与者也会建议小王写这部小说,而且他还会估计其他人,大部分人都会选择50%,或者60%。当开始讨论后,大部分人都发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众,事实上,其他一些人比自己更为超前,对于写小说这件事采取了更为坚定的立场。于是他们不再受群体规范的错误约束,而是更自由的更强烈的表达自己的偏好。
或许你会想起你以前和别人都希望出去踏青,但是你们每个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以为其他人可能对此并没有兴趣,这样的人众无知会阻碍人际关系的发展,又或许你会回忆起曾经在某个群体中,你和其他人都很拘谨的沉默着,知道某个人打破沉默:“我觉得这个事吧.....”然后很快你就会发现,大家都强烈支持彼此所认同的观点。
群体思维的症状,看看你中招了吗?
无懈可击的错觉
群体往往会表现的过分自信,自以为对方团体不会做什么,以至于蒙蔽了双眼,看不到危险。比如当年的珍珠港事件中,海军总指挥基梅尔得知他们已经失去与日本航空母舰的无线电联系后,开玩笑的说:“或许日本人打算绕着檀香山转一圈”。事实上,日本的确这么做了,但基梅尔对于这种想法的嘲讽使部下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群体道义毋庸置疑
群体成员接受所在群体内在的道义,却忽略了伦理和道德上的其他问题。某国在对小邻国发动战争时,明知道这不符合伦理和道德,但他们所在的整个群体却从未接纳或讨论过道德上的疑虑。
合理化
群体成员会因为群体决策而不断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掩饰,他们会有怀疑,但随着整个群体的向心力的增加,即使做出不合理的决定,也会因着这种向心力而合理化自己的决策。
心理防御
有时当团体中的某些个体质疑团体的决定时,团体的核心人物会站出来保护群体,使那些质疑群体决策效率和道义的信息不会对群体构成干扰。
如何预防集体搞事情?
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场
在群体开始讨论时不要让成员表明自己的立场,因为这样会妨碍信息共享,导致决策的质量降低。
鼓励批判性评价
设置一个“魔鬼代言人”,如果能有一个真正的反对者就更好了,这样刺激原来的想法并使群体对反对意见持开放态度。
小组重组
将群体重新划分成几个小组,表达不同的意见
局外人的作用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群体决策时,可以找几个局外的专家和伙伴提出批评。
References:
Macre,C,N,Bodenhausen,G,V,Milne ,A,B,&Jetten,J,(1994)Social influence and the verifiablity of the issue under discussion:Attitudinal versus pbjective item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5,15-26
David G Myers ,Social psychology ,Hope College,2015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