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学校要求针对班级里的学困生进行补差工作,把老师们搞得有点崩溃,把学生搞得有点疲惫。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效果到底怎样?事与愿违。
首先,按照期中测试成绩,综合选出了10名学困生。要求除了平时课堂上多关注外,每天利用大课间进行专门的补差活动。美术、音乐课也让主课老师分任务,音乐、美术老师利用课堂上,讲完音乐或者美术课后,再次辅导这部分学困生。
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并不理想。
平时课堂多关注学困生,这,没有错。但学困生之所以是学困生,尽管有多种原因造成。而主要原因无非是这两种:第一,基础差,智力存在差异。第二,调皮淘气,对学习没有兴趣。根据这两种原因,我们来看看每天大课间进行补课的效果会怎样。第二节下课后,其他孩子都出去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了,而自己(学困生)还要留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或者完成读背写任务。如果你就是学困生,你愿意这样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再强行往他们脑子里输入知识,效果会怎样,答案不言而喻。
利用大课间整整三十分钟时间补课,效果不好,更别指望音乐、美术课上,让不专业的老师挤时间补了。
利用本该玩耍的整块时间给学困生补课,效果并不好,也不仅仅是以上原因。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把老师也整的快崩溃了。
因为把大量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尽心尽力,倾尽所有,结果不理想,挫败了老师的积极性。就拿我们班刚进行的前两个单元测试来说吧!试卷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答案都是死的,没有发散性思维题。之前又复习了一遍,结果,四十八人,有六个孩子在二三十分,三四十分之间。不及格人数占了班级人数的八分之一。看到这样的结果,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深深的挫败感。另外,因为只盯着这部分孩子,对优秀生,中等生有些忽略,这会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我确实有些担心。
那学困生干脆不补?我认为,也不太合适,作为一名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是职责所在,是良好师德的体现。既然学困生如鸡肋丢之可惜,食之无味,那怎么办?
首先,因材施教。优秀生之所以是优秀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奋。“勤能补拙”也是这个道理。学困生学习困难,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思想上进行转变,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动力,而不是靠占用他们的娱乐放松时间,强逼其学习。比如,我们可以,找其谈心,可以联合家长……其次,师徒结对活动。在班级内采用帮扶措施,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一帮一辅导督促,用生帮生、师徒结对的方式,实现互赢互利,共同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每天师徒的学习任务要有布置有落实。可以派专门的学生检查作业的布置和落实情况,老师可以抽查。
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的初衷是好的,我们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们的效果也要是明显的。
【郑重声明,原创文章,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