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读书
第十一章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第十一章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作者: 戏梦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09:21 被阅读5次

           前面谈论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生物的结构和属性,接下来要说说人类自己。

           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有过很多说法。

           当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人是由猴子变来的。想想看,猴子的身体结构,行为举止、神态等方面与人有许多相像之处。按照物种分类,猴子、猩猩和人都属于灵长目,基因研究表明,黑猩猩有98%的基因和人类的相同。

           不论从生存状态还是遗传结构分析,人与其他生物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演化机制,演化表现出相同的动态特征。

           自地球上有了生命以来,生物演化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追溯生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演化链,从初级的生命形态到今天复杂的生命形态,各种生物结构都在随环境的变化发生着改变,生物功能不断加强,结构不断复杂完善。生物进化不只是身体结构和组织的进化,还有反映物质之间相互关系以及运行规律的能力——思维系统的进化。

           对人类来说,人的形态及其社会属性是在一般生物的自然属性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诸如人的属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这些都是自然机制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其实,人是猴子变的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和猴子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由古灵长类动物演化过来的。

           还有这样的问题也许人们要问,地球上有那么多种类的动物,为什么只是灵长类动物进化到现代人类。

           自然界有许多种生物,它们有各自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习性或生存方式。进化是生物总体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不同物种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化,在不同进化路线上的生物进化速度存在差异,有的生物进化得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在这样一场生物进化的竞赛中,灵长类动物被幸运地安排在有利的位置和线路上,这使得它们成为所有物种中进化速度最快的一种。

           那么,为什么灵长类动物的进化速度快于其他动物,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灵长类动物的属性以及这种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灵长类动物的生物结构、生活习性以及在生态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就可以了解灵长类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化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灵长类动物的习性。自然界中有部分灵长类属于杂食类的动物,手足功能差异明显,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它们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同时,它们有很强的对气候和地理适应性,在森林、平原、丘陵地带都能生存,灵长类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动物之一。

           灵长类动物有一个重要特征,它们通常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群体内个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相互依赖和分工合作的社会关系,并因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并逐渐发展出文字,建立起日益复杂的社会组织。

           在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行为和情感的交流,互相学习分享生存经验。同时,个体被分成不同的等级,存在相互间的竞争,这样的生存环境对促进灵长类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灵长类特定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使其在自然进化的竞赛中占据优势,其他种类动物受到生理条件和习性的影响,沿着另外的路线进行演化,这使得它们的进化没有像灵长类动物那样迅速,尤其是在智力方面的进化。

           据专家推测,气候的变化对灵长动物的进化有很大影响。在远古时期地球上某个地区,气候发生变化,森林逐渐变成灌木丛或者草地,那些原本生活在树上的灵长类动物不得已下到地面,它们面对新的生存问题,需要逐步适应地面上的生活。那时,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有点像现在生活在非洲丘陵地带的狒狒。

           在新的环境下,这些灵长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到了地面以后,需要改变从前在丛林和树上的一些习性,他们开始站立行走,手足有不同的功用,学会使用工具等。为了抵御猛兽和狩猎需要,它们结成了较大的群体,形成个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关系。

           生存方式的改变促使灵长类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变化,并加速了其中一部分灵长类向类人猿的分化,并逐步拉开与其他动物之间的距离(认知能力)。

           说到灵长类的进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智力方面,所谓智力就是生物对物质属性、相互关系及规律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在灵长类动物与环境关系的深化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智力进化受到生活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对灵长类来说,上肢或手功能的扩展对智力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当灵长类动物开始站立的时候,上肢就不仅仅用于行走,还衍生出一些其他方面的功用,这是与其他靠四足行走动物的最大区别。手可以抓、拿、握、抱、掷等等,这些都是动物行为方式的扩展,而行为与大脑的思维相互影响。手的进一步作用是使用和制作工具,如自卫和捕猎时使用木棍,用石块制作简单工具等等,手在各方面的使用促进了思维活动及智力的发展。

           生物的生存是直接面对自然的体验活动,对于灵长类而言,这种体验不仅包括寻找食物、异性交配、躲避危险,还包括群体中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即职能、等级、地位这些属于社会范畴的东西,这时灵长类的生存环境不只是自然环境,同时也处在一种社会环境中。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社会性的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包括社会劳动,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交往。通过采摘、狩猎这样的生活方式,建立起复杂的群体组织形式。群体内个体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相互依赖和分工合作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日益复杂的社会组织。

           同时,社会性活动需要语言,语言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发展出文字,这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语言的基础上又有了社会文化,语言文字的使用对大脑进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灵长类动物进化过程中,生物处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生存经验通过群体一代又一代积累和传递,群体中复杂的个体关系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体验,这些都促进了生命对于自然和自我的感知和认知。

          通过复杂的行为方式和社会活动的影响,灵长类在智力方面渐渐拉开与一般动物的距离,踏上了通往更高级形式生命的路途。

          复杂的社会活动创造了人类文化,文化又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从灵长类动物进化到人经历了漫长的时光,这段过程也是灵长类智力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生命对自然和自我认知的一个积累过程,智力的快速发展是促成一部分灵长类从一般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关键因素。

           人类较近的祖先是类人猿,它处在灵长类发展到人类的过渡阶段。从一般灵长类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到人,这是一个缓慢演进的过程,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使用棍棒、石块、用火、播种、放牧,石器、陶器、铜器、铁器,生活体验的丰富促进了人类祖先脑容量的递增,从刚开始和猩猩差不多的大脑到现代人类,脑容量增加约4倍,这个过程大约经过几百万年。

           如果将人与现有的灵长类动物进行比较,简单地说,人的特点就是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能够使用复杂工具。由于人有了复杂的语言,这对于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很大帮助,并极大地促进了人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 4个阶段: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人的出现可以从类人猿使用语言文字,以及使用生产工具开始算起,在这个时刻,生命对自然的认识及行为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生命的存在不再简单地依存于自然,等待和乞求自然的赐予,而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主动地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环境。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类仅仅是一个生物种,然而,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对其他生物种的控制力绝非一般生物种可比,人类的智力使人脱离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状态。

           人从一般的动物中分离出来,体现为生命对于自然环境、群体生活、社会生产和文化这样的生存环境不断适应的结果,或者说所有这些对于生物体影响的结果。对于人类社会,它是由一般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发展而来的,反映了宇宙物质作用关系和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更加复杂的物质之间的关系结构。所以,像人类这样具有智慧生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生物与环境关系不断深化的趋势中产生的。

           当生物进化到人类这个生命发展阶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这时人不仅处在自然环境中,同时也处在由人自身所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此时进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生命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人与一般动物在行为上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不必等待环境来改变自己,而是可以主动去改变环境。

           与其他生物相比,人有两方面的属性:生物的,这是人类与其他的生物都具有的,如物质的占有欲、繁育后代的需要、好争的本能等自然属性;文化的,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而这些东西是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人类进化包含了生物构造的进化和社会文化进化两个方面,生物进化受着人类文化不断积累和深化的影响,而文化的发展又受着人认知能力提高的推动。

           人有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智力,这种发达的智力是对复杂的自然及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力。当生物进化到人这个阶段,生命具有了自觉意识,主要表现在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能力方面。人类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处于本能的感知阶段,不只是对事物的表观感觉认知,而且还能够对物质的属性、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进行认知,人的认知能力表象思维上升到抽象的层次。

           在人类文化生活的不断深化过程中,人的判断、综合、逻辑推理、记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等各方面能力在不断提高,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关系。从人的智力(大脑)构造看,人的脑容量在不断增加,而且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在生存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智力的进化与大脑的使用频率和思维的深度有关,人在社会生产和文化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不断绵延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生命的更替过程中,后人不仅继承前人的生物形态(遗传信息),同时也继承前人留下的经验和认知,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是逐渐累积和深化的,人类的文化史像生物遗传一样是连续的,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文化链上。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需要逐步学习和吸收前人对世界的认识和认知的方法,包括对自然和社会的概念、印象、理解、判断、以及思维方法,后人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自然进行再认识。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去解释,生物的一些特征是通过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而取得的,每一个生物的基因里都记录了这种生物的发展历史。人的经历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会在人的机体内打上烙印,遗传基因里保留着历史的印记,生命特征与人生经历之间存在联系。生命的发展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即生物的适应、改变、再适应的过程。

           人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生存体验,生存体验是由感官到心灵的一系列生物现象。人在自然及社会环境中,会有所求、所感、所知,每个人都要参与社会生产、家庭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等,人的行为将人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人一生中有各种生存体验,人日常生活有关物质、情爱、权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都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追求各种欲求满足的过程中进行着各种生理和心理的体验,这些体验影响着人的生存以及遗传。

           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生存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最初是解决像食物、住所这类急迫的生存问题,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又有了更多的需要。不同时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包括物质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等,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生存体验。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随社会发展在不断积累和发展,包括生产社会方式的改进、人与人关系的调整、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化的不断深化。人类从事生产劳动、政治、科学和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即人在改变社会的同时社会也在改变着人自身。

           对于一个人来讲,在他的一生中,人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自我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不断地对生存进行体验和思考,不断地对过去的自我进行否定,并通过总结和改进再进行新的体验。随着经验和学识的增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不断地改变,不断地以新的自我取代旧的自我。

           总之,人类的进化表现为生物与环境之间更复杂和深刻的作用。人类的进化应被看作生物进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科技、艺术等社会文化存在形态,这些使人的生存环境区别于其他生物,人生存于这样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会在生物机体上打上烙印,生命以生物形态的改变来对所处环境的变化进行感应和表现,人的日常生活体现着生物学上的意义。

           对人类进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命这种的现象进行认识,了解环境对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人们可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去考察人性、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形态。对现代人类来说,怎样从整体上把握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pw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