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场疫情不得不说是人类的至暗时刻,疫情刚袭来时,我们都陷入了“怎么办呀?”、“没办法呀”的恐慌,而从寒风瑟瑟的冬天到草木茂盛的5月,国内疫情终于渐渐进入尾声,回头一看,在这个“没办法”的至暗时刻,我们其实创造了很多“办法”。
01 那些“真的没办法”的绝境,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办法
拿我家5岁的孩子来说,疫情刚袭来时,我们最担心她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在家怎么圈得住呀。而事实上,禁足期间她是我们家最耐得住的人。在没法出门玩的时候,她自创了很多游戏:用毛毯、手链、黏土摆各种形状,说是“做衣服”;用油画棒画出一张张漂亮的画,再用双面胶粘起来,自称“小马新闻报”;晚上关上灯,用手电筒玩起手影游戏……在看起来无聊透了的几十平米房间了,她创造了很多“办法”。
我工作的行业属于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工作地也遍布全国各地。全年忙又地域分散,对做培训的同事来说,头疼至极——想聚一波人来培训,总是在各种战役中,就连讲师的时间也很难凑。今年疫情来了,出差都不可能,做培训的同事却告诉我,疫情下,他们突然找到了培训的“春天”。各种大群直播、线上课堂、圈子群运营得风生水起,还意外地打通了很多集团资源。用他的话来说,疫情突然打通了培训的“任督六脉”,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02 为什么到绝境时,我们能创造更多的办法呢?
想想挺有意思的,在资源大把大把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没办法呀”,而在各种资源受限,看起来真的“没办法”时,我们往往能创造更多的办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实际是“稀缺原理”在起作用。在《稀缺》一书中作者提到“稀缺,会迫使人做出选择,所有抽象的事情都会变得具体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调侃“DDL(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
比如你要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deadline,你大概的画像是这样的:磨磨蹭蹭坐到电脑前,刚敲几个字,觉得渴了,去冰箱里找点喝的。打开冰箱看到上周刚买的蓝莓酱,想着一会儿写完文章,去做个蓝莓酱饼干吧。于是打开手机搜索怎么做饼干,又看到一个好玩的小视频,然后的然后,就停不下来……等你回过神来,天哪,30分钟过去了,屏幕上你只敲了20个字!
稀缺会产生“专注红利”——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到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像写作营每周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了dead line,什么冰箱、蓝莓酱,小视频的诱惑统统消失了,你会逼自己在电脑前敲破脑袋,认真地码字。
5岁的孩子在疫情期间创造这么多游戏,培训同事创造各种线上培训方法,都是资源的稀缺,让他们更加专注,利用现有资源,因为专注产生了很多创意。
我曾经就利用“专注红利”创造自己的一次巅峰故事。几年前被怂恿第一次去Qcon(全球软件者开发大会)做演讲。Qcon是一个技术极客盛行,雄性激素爆棚的会议,而我跟技术极客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对于演讲,更是心虚,一向自诩嘴笨、木讷,一演讲就会紧张到声音发抖。现在要去驾驭几百人汉子的大会场!OMG,哪里有地洞,赶紧让我钻进去吧。
就这样,前几周我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这怎么办”,“我怎么可能做到”,甚至还去组委会打听如何退出,当然没被拒了。
离组委会截稿要求日期只有不到2周时,我硬着头皮逼自己坐下来,仔细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办。我面临2个问题:不是技术极客,怎么做好技术主题的演讲?演讲容易紧张,怎么在短时间突破演讲技能?这两个问题犹如两座大山摆在我面前,时间又只剩两周了,我只能迎难而上,往山里走!
我先是仔细研究了前几年Qcon的演讲稿,发现技术男们一个典型问题:演讲没有对象感,技术术语满天飞。我想女性的换位思考是我可以发挥的强项,让自己的PPT做到通俗易懂,穿插很多真实案例,再加上自己擅长的逻辑,一份有血有肉、结构严谨的PPT总算完成。那演讲技巧呢?我用了自己学习的《高效演讲》中的坡道、甜点等套路准备了一个故事。为了不让自己演讲时紧张到大脑空白,我练习了十来遍,还录音反复打磨。
我惊讶的发现,在这样的绝境中,我原来有这么多办法!最后很荣幸的是我收获了满场的掌声和组委会的优秀讲师认可。稀缺产生的专注红利帮我完成了一项我曾经觉得自己完不成的事情。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不逼一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优秀”!
03 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绝境才能有办法呢?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到了“真的没办法”的绝境时,稀缺才“逼”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呢?平时“有办法”时,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呢?拿我的演讲来说,我的逻辑结构、换位思考、喜欢学习这些优势我一直有,为什么之前发挥不出来呢?
我想除了我们常说的“懒癌”作祟之外,还跟人的大脑有关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习惯自动驾驶的,也就是说能不动脑,就不动脑。在逼到绝境时“没有办法”时产生的稀缺,相当于给大脑敲黑板了——你要加油了,我必须得把这件事情做完呀,这时候大脑才“不情愿”地开始工作起来。
除了跟大脑的结构有关,我认为还有一个常见的心理误区——我们常常需要保证结果或者证明有效,才愿意迈出第一步,也就是“需要看见,才能行动”。陈海贤教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通俗书《了不起的我》中说,“如果你需要有最终成功的承诺,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经陷入自己无法行动和改变的思维模式。因为没有什么人或者什么方法就能够给你结果的承诺,除了骗子和传销组织。”
就像你去上学,谁也没法保证你就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你都没开始去做,去实践,当然就只能天天嚷嚷“我也没办法呀”。教练的核心理念就是每个人都是OK的,每个人都有资源的,也就是我们都是有办法的,只是没到绝境时,被眼前的东西干扰了我们的视线。
疫情之下,我深深理解了绝处逢生。我们不是没办法,只是没把自己逼到绝境。下次你再觉得“没办法”时,想想疫情期间,我们创造了多少amazing的事情,回忆下自己被逼到困境时,变出了多少魔术般的办法,你会发现人是个奇怪的物种,在至暗时刻往往无所不能。在你彷徨犹豫时,看看自己是不是又陷入“需要看见,才能行动”的怪圈,如果是,狠狠踹自己一脚,做就是了。
愿你永远活在内心充盈、办法比困难多的日子里。
---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