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能养成阅读习惯吗?寒假期间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
文/童喜喜
问:21天有可能养成阅读习惯吗?具体来说,寒假期间,家长可以怎么做?
喜答:
关于21天能够养成习惯的问题,早有正规的相关研究证明,这只是一种美丽的误会。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养成时间不同。最短20天,最长254天,平均来说养成习惯需要66天。
但是,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一去不返,对于阅读而言每一时每一刻都非常宝贵。寒假自然更不例外。
寒假期间,家长可以首先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从周围人的言行中受到感染。其次可以互荐书目,从而保证寒假阅读的图书中,有一部分确保可以激发兴趣,有一部分保证相应的品质。第三,假期必须规定每一天读多长时间的课外。第四,保证出行时,随身携带着一本书……方法越是简单,执行越是可靠。
问:在书籍的选择上,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还是家长也要更多参与进来,孩子的兴趣和家长的主观导向如何权衡?目前一些小学生的阅读存在着快餐化、娱乐化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年级越高越明显。
喜答:
儿童阅读中,随着年级越高,阅读越趋向快餐化娱乐化,一方面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年纪越高,升学压力越大,相关研究发现,现在的儿童的压力内化程度,远远高于以前的儿童,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儿童,不用你给他压力,他自己其实会觉得非常有压力,所以,他们会希望课外阅读的图书能够减压,强调娱乐性也是无可厚非的。
当然,需要警惕之处在于,年级越来越高,可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就越来越少,这时阅读一旦被快餐化娱乐化的作品侵占了更多时间,就很难以保证阅读真正有效,并且很难保证阅读能够有效促进其课内的学习,从而真正减压。
与其说在书籍的选择上如何权衡?不如教孩子方法。
第一,请孩子和父母一起设计阅读计划。在这样民主制定的阅读计划之中,保证一定数量的经典读物。
第二,多掌握阅读的方法,让阅读变得更加高效。比如,对于娱乐化的图书,可以用跳读法、猜读法,尽量少用时间。对于经典图书,可以数量少一些,但是一定要用细嚼慢咽、批判反思等更为深入的研读方法。通过书籍数量的平衡和阅读方法的调整,解决这个问题。
问:当孩子遇到生字、生词,是否建议停下来问家长?还是顺着读下去?
喜答:
遇到生字生词的时候,如果孩子愿意停下来问父母,当然没有问题。如果不愿意停下来,千万不要强求。这,就是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的重要不同。
课外阅读,更多是浪漫的,讲究大致上的感悟积累,课堂教学,更多是精确的,讲究的是字词句的准确训练。
问:家长是否需要在意孩子看没看懂?有没有衡量孩子阅读效果的方法?
喜答:
父母,并不需要在意孩子是否读懂。但是父母必须要在意孩子是否读后有思考。
读后有没有思考和懂不懂,有些相似,但本质上是两个概念。
一个孩子可以思考错误,但是,错误的思考,也是思考。阅读重在思考本身,思考是确定阅读是否有效的分水岭。
读一本书,就像是吃一块红烧肉,当你吃完一块肉,并不知道这块肉后来长到了胳膊上还是腿上。同时,如果我们在吃的过程之中,注意肉、鱼、蛋、奶、蔬菜的科学搭配,那么我们当然可以获得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营养。
童文学作家 | 教育专家 | 童喜喜 著
湘鄂赣3省专家联合推荐30种优秀图书
该书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推荐“父母必读的100本书”
《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荐"家教亲子"类十大图书
深圳市图书馆读者借阅率总榜十大图书(唯一阅读指导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