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方式:通过自学先秦文学史,自选角度及重点,提交一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的,有自己风格的”先秦文学“讲义,要求字数5000字以上,史料部分可摘抄引用,其他部分须原创,31日前提交。
————————————————
简介
《荀子》作者姓荀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古时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西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故称“孙卿”,是先秦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百家争鸣集大成者。
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少有的官学正统出身的学者。晚年热衷于著书立说,成绩斐然。表现在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强调学以致用。这些思想在《荀子》一书中都有较详细的阐述。
书中32篇文章主要为荀子所著,也有部分文章由其门下弟子所为。
主要内容
在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中,孔子是创建者自不必说,传承者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孟子和荀子,人们把孔子、孟子、荀子并称为“先秦儒家三巨子”。
孔子过世后,儒家思想分成“性善”和“性恶”两个派别。
“性善”派以“人性本善”为本,思想较为感性,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代表人物是孟子。“性恶”派认为“人性恶而伪善”,思想较为理性,主张以“礼法”制度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荀子。
《荀子》一书中论述了人的自然属性是“恶”,而社会属性为“善”。认为人类自然属性的“欲”是不可能消灭的,也不可能被教化,只有通过礼制的束缚,让人养成守礼的习惯,才能摆脱“恶”。荀子说:“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意思是说,人性是天生的,消除恶性,只有通过礼制的教化,规范人的行为准则来止恶。这里有法家思想的端倪。
这些观点在《性恶篇》和《正名篇》中有较详细的论证,在《解蔽(bì)篇》和《王制篇》中也有说明。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后天的环境。是说人如果顺从自己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通过学习和努力而得来的。他提出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指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的运行变化,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将儒家、法家、道家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后世影响
《荀子》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性方面,并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努力。孔子以“仁”为中心,孟子以“义”为中心,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的思想,对社会上人们行为规范产生影响。
荀子的思想还体现在对落后民俗进行否定和批判,对先进的民俗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肯定方面。注重现实、批判虚妄神秘的思想。吸收古代无神论成果,批判唯心主义天命论,以唯物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先进的民俗观,对后世也产生影响。
在著名的《劝学篇》 中,他集中论述了关于“学”的见解。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要精诚专 一,坚持不懈。
荀子虽与孟子同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但思想上与孟子存在较大差异。荀子思想具有法家的倾向,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最终发展成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不足为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