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谋事,最致命莫过于事情还未行动,而事情却先泄露了给了对手。一旦事情暴露,对手必定早有防范,甚至先发制人。而最要命的是,这个事情是由你的内部人员泄露出去的,但是你却浑然不知,还以为事情都在你的掌握之中,因此谋事贵秘,行事贵速,地震都是从地球内部开始的。
【出自】资治通鉴后汉纪二
【原文】弘倧与内牙指挥使何承训谋逐进思,又谋于内都监使水丘昭券,昭券以为进思党盛难制,不如容之,弘倧犹豫未决。承训恐事泄,反以谋告进思。
【译文】钱弘倧跟内牙指挥使何承训一同谋划,想赶走胡进思,又与内都监使水丘昭券商议,水丘昭券认为胡进思党羽顽固,难以制服,不如忍让他,钱弘倧犹豫不定。何承训害怕事机暴露出去,反而把自己和钱弘倧所定的计策告诉胡进思。
【解析】 要想谋划大事,首要的大问题是人,必须要一帮人共同谋划才能取得成功。而人的不可控性很大,因此,在于谋划的时候,就要选择性的和一帮人谋事,选择各方面符合要求的人才行,还有你自己的杀伐决断的本领也要有个清晰的把握,至于个中利害得失,就在当下娓娓道来:
一、钱弘倧的失败之处
1、决策迟疑
在谋划驱逐胡进思的事情上,钱弘倧犹豫不决,未能及时做出决断。因此这就存在了很大的隐患,一是何承训在与上司钱弘倧谋划时,必定说了很多非常细节内幕的信息,如果能够立即实行,便没有什么风险。问题就在于谋划完驱逐胡进思的计谋之后。钱弘倧去找到了水丘昭券,在问答之间,水丘昭券却是另外一番间接,认为先忍忍,徐徐图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示了水丘昭券不太赞同自己的谋划,这就忽略了何承训的安全利益的考量,就极大可能生变。
2、疏于戒备
在这件事上,就三人知道,除了自己之外,就只有何承训与水丘昭券知道,而他们两人的见解不同。古语说的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两人就属于道不同的人,那么他们之间就非常可能存在微妙的利害关系。因为钱弘倧对其二人都没有防备,没有及时考虑到他们本身利益问题,没有防备他们二人的心理,因此犹豫不决不决,而又疏于防备,才有后来何承训的告密。换句话说,他们两个人都存在告密的可能,这与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直接的关系,人品问题也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是同意驱逐胡进思谋划的人而没有得到上司的及时采纳实行,另一个是态度平缓深知胡进思势力而采取忍耐谋划的人。
二、两大臣子的谋划之区别
1、何承训之所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就同意与钱弘倧谋划驱逐胡进思,是因为他认为他已经摸准了上司的心思,认为上司一定会马上这样做的,至于后果是什么样的?结果能不能成功就没有过多的考虑。何承训首要考虑的是上司的眼前利益,只要迎合了上司的心理味道,就可能得到上司的赏识,就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因此,何承训是一个为领导喜好而喜好之人,缺少的是全局观念,也没有为领导的长远规划考虑利益,他考虑的是此事件能给领导带来的益处。
2、水丘昭券他为什么没有马上同意领导立即实行这样的做法呢,原因就在他全面考虑到急于实行的害处,以及上司可能所忽略的胡进思的势力。在胡进思庞大的势力面前,如果急于求成,就很有可能导致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保险起见,所以才去暂时忍耐的策略,缓慢图之,先将其朋党一一剪除,然后图之,方位完全之策。因此,水丘昭券更多的考虑的是此事件给领导带来的害处,及可能的后果,为的是大局利益
三、给我们的实用借鉴
1、谋事之前,心有定论
作为领导,在谋划任何事情之前,自己心中都应该先谋划出结果,然后再去了解下属的看法。这样就不会在了解下属的意见之后而感到纠结,乃至优柔寡断。优柔寡断最害人,身未动,秘已泄,只能招致失败,乃至无穷祸患。退一步来讲,不管采取哪种办法都强于优柔寡断。优柔寡断的结果就是你将所有的人都放在了你的对立面了,因为你没有同意任何人的建议,在他们看来你就非常可能不会同意他们的建议。当然了,在你心中对某件事有了结论时,是不需要对各个下属去说的,也不需要看各个下属的意见的,如果要想了解,也是需要有选择性的针对性的对一些下属去了解。最重要的是要果断决绝,这样才不至于在优柔之中泄密,也不至于承受无法弥补的失败后果。
2、意见相左,先以害计
在面对上司的咨询时,一是要了解到上司的意图,明白上司想要谋划的事,他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只有这样根据上司真实的意图,才能给你的见解。同时在有他人与你意见不同的情况下,如果上司没有同意你的建议,那么就要及时考虑到可能的后果,会对自身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是否能够承担,如果不能,要怎么避免或者补救,先考虑坏处,再考虑益处,这是基本原则。
经上分析:凡事有利有弊,就看你是一个怎么样的考虑过程了,以及你是以什么样的利益摆在你的首要位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是变动不可捉摸的,而害处是真实存在的,利益只是在解决害处之外得来的副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