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言从善之不同境界。子路,孔门十哲,长于政事,勇武刚直,忠信仁义,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子路不但闻过则喜,而且无宿诺,答应今天办成的,绝不拖到明天,行动力极强。大禹是夏朝第一任君王,因恐言路阻塞,听闻善言则稽首而拜,其从善如此。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舜历来为读书人推崇,子路、大禹之后,孟子又说舜的大善境界:善于人同。表现方式是舍己从人,自己有不善的,舍却己之不善,幡然从人,见人之善,从善如流,毫无凝滞。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耕稼陶渔是说舜的出身,舜起于微末,“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人们感其德行,都愿意靠近他居住,后帝尧欲选接班人,经四岳推荐,经过长期考察,遂传位给舜。身份境遇的巨大转变并没有改变舜的心态,舜还是一如既往地取善于人,自居善地,而且视人之不善为己之不善,默默以自己的影响力教化身边人从善,取诸人以为善,视己若人,视人若己,已无内外形骸之分,万物一体,物我两忘。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当面对指摘时,有一类人会进入到一种负面状态中,此时他们并不特别关注问题本身,而是将指摘看成是对自己的进攻,接着采取或防守或反击的应对行为。这其实是我执的一种,也是好名之心的体现,是靠意识塑造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完美的自我,任何对这个完美自我的否定都被视为攻击行为。这样原本无执空灵的心便有了束缚,明莹无暇的镜子便蒙上了污垢,影响了我们如实、平静地看待问题,所以修行的一个重要工夫便是打破这个自以为的幻象,以一种无执不拘的心态看待事物。
子路就没有这个困扰,他是问题导向,别人帮助他发现问题,他很高兴,因为减少自身问题的机会出现了,然后就是勇于改过,而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但相比起舜的修为,子路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子路的问题在于一个喜,有喜便有贪功之虞,其心地还是不能如舜那般晶亮无暇,物我两忘,但子路仍不失为我们的楷模,我是很喜欢子路身上那股子勇猛劲的。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