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新世说·捷悟》,书中一段想来甚是玩味,以飨读者。
(一)一篇记载
高瞻人(名士奇)随圣祖(康熙)登泰山,圣祖欲书匾额,已拟定“而小天下”四字,提笔一挥,将“而”字一划写太低,以下难再下笔,帝甚踌躇。 高曰:“陛下非欲书“一览皆小”四字耶。”帝欣然一挥而就。
(二)两个人
高士奇,清钱塘人士,无背景,无功名,一肩行李入京。用现在话来说,高士奇就是一个北漂,在京城无牵无挂,只有一薄命在身,和那钻研而不认输的内心。后一路通达,竟成了国家级干部,康熙爷的宠臣,甚而和宰相明珠争权夺利,平分秋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22418700/c7755f98707427f7.jpg)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成年后,康熙帝坐镇北京,平定三藩之乱;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挫败沙俄侵略军;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年一帝“。
(三)一句话
登泰山而行封禅之仪,乃是千古帝王永远的梦想。
康熙帝也不例外,登泰山而俯仰天下,天地之神气,皆聚一身。君临天下的兴奋与自豪情绪驱动下,威武的内心便要通过书写题匾来展现,今日之荣耀,不能仅仅让今世之人知晓,更要让题匾穿越历史,流向未来,让后世的臣臣民民都能感受今日的洪荒之势,威严雄伟之气。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康熙帝便选定“而小天下”,通过典故,尽显学识与修养。兴奋之余,起字“而”第一划的那个横,写的太低,让康熙爷就就此踌躇难行下文。场面在尴尬,气氛在别扭,更多人在恐慌,唯唯诺诺不敢发出丝毫的声响。
“万岁爷,您是要写的是不是“一览皆小”四字?”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只有高士奇走向前去,向康熙帝小声递上这么一句。
随后再看康熙帝,便是一蹴而就,书写了“一览皆小”。
去过泰山多次,泰山石刻不少,我却没有注意到是否有“一览皆小”,下次再去时,定要仔细看看。
(四)马屁的艺术
拍马屁,是一门艺术。
拍领导的马屁,决不是任何人想学就可学成,想练就便可练就的。因为拍马屁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技术易学,艺术难懂。
拍马屁和最高水准的沟通,外在形式没啥却别,其不同在于目的性是否纯粹。说出话来让对方极大的满足与熨帖,便能最短时间达成共识,并为日后进一步的交往留下广阔的空间。所以,拍马屁在不影响公共资源支配公正公平的情况下,是在没有必要带上有色眼镜去看他。
拍马屁,要声势大而力度小。声大,是让对方的获得充分的自豪感。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卖点,自己声望,如果自己来说,那便成了王婆子卖瓜-自卖自夸。但通过独立的外人说出来,并且让在场的人都听到,被拍着便会心悦舒服。力度小,便是拍马屁要温柔,要把握火候与节奏,过了火,过了度,拍马屁会变成“恶搞”,被领导穿小鞋就不远了。
拍马屁的人,不容易。需要日日思索领导的上上下下,准备好素材,看着领导的脸色,听着领导说话的音调,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进度。唯恐一句话,一个动作,表演不好,遗憾数日。
拍马屁这么辛苦,所以,翻看历史,有骨气的人,有人格的人,有涵养的人,往往做不来,这便留给所需之人尽情演练。
(五)领导要低调
位置和能力基本是不匹配的,高配,低配的有,就是没有匹配。
当上领导,坐上高位,人的头脑就会不安分。便想当然的认为,位置高了,自己的能力也肯定是比手下人高明了。位置再往上走,就觉得自己是全才了。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也许是如何清醒的认清自己。
中国历史上,乾隆帝一生写诗四万首,却没有几首流传,不知道浪费了多少大清国的笔墨纸砚。其就有一首诗入选了小学课本,说乾隆见景生情,随口吟诵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在最后一句时,想不出来了。随行的臣子看皇帝陷入了尴尬,纪昀立即补救道:“飞入芦花都不见。”我想,这首诗如果没有最后一句,想必也不会入选了小学课本。
当了皇帝,想必你英名威武在一个方面,莫不必在方方面面上逞强。做一个低调的皇帝,做个清醒的人,定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随意,自在,清醒,简单,便足矣。无关你拍不拍马屁;无关你是否是领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