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老同学问我:“我与现在的男友是一见钟情而开始恋爱的。几个月来,我不敢深入去了解他,怕自己的感情会改变。我们彼此都不愿去想太多的事。这样好吗?”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故事都层出不穷。
当事者们几乎都不明白
自己为什么如此闪电般地堕入情网,
只觉得自己突然发现了“意中人”。
从心理学上解释,
恋爱者对“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幻觉,是预先就潜藏在心底的,
偶遇有貌似心目中形象的异性出现,
便以为梦幻成真,穷追不舍。
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弗洛伊德认为,
这种幻想很多都是
孩童对父母印象的收藏,
即“恋母”或“恋父”情结,
后来的反映便是
对某位貌似父亲或母亲的异性“一见钟情”。
另一位心理学家修德克尔则认为,
有些人具有“恋爱发动状态”的心理,
一旦达到这种心理的临界点,
只要外部稍加刺激,
爱情便会“一触即发”,一泻千里,
其实所爱的对象
并非引人注目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外部刺激因素中,
最危险的莫过于“崇拜”心理。
修德克尔说:
“崇拜是恋爱发动状态的征服者。
崇拜在恋爱的萌发中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
人们看到,只要有了崇拜,
爱起来就如醉如痴。
这种在对方的表面崇拜感主导下的爱,
不能不说是危险的。
一来这种爱情过于虚空,
缺少对恋人的起码认识;
二来对被崇拜的“偶像”只有远远观察
才会觉其完美无缺,
近看则多有瑕疵,
难免让崇拜者大失所望。
许多始于崇拜、终于厌恶的短命爱情,
就是例证。
然而,
那些基于崇拜而“一见钟情”的人们,
其盲目的爱情
一开始又是那样顽固与坚定,
在别人看来是那样惊诧与可笑,
当事者却如获救星,
竟然一往情深。
待到梦醒时分,
苦酒却已酿成。
难怪有人说:
局外人的智慧,
永远不能胜过热恋者那颗狂跳的心。
当然,
那些始于“一见钟情”的恋人,
如果能逐渐由浅入深地彼此了解,
从虚幻走向现实把崇拜变为自信与互信,让爱情丰满和成熟起来,
那当然可望有幸福的结局。
“一见钟情”的爱恋开始,也有可能升华到承诺的阶段,之后便是此生彼此相互依赖到白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