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家和萨提亚中心的张一静。
感谢大家收听我们第二次的课程导读。
我也是从家和开始做读书会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期的时候,才开始看崇建老师的书。但因为当时不是我主带,是伏绒,所以,我也就多用心去看书,就草草的读了一遍。直到现在第二期让我主带,我才开始仔细的去读这本书的。包括仔细的去看崇建老师的视频来补功课哈。
所以,有伙伴在作业里问我5A中的“转化”是什么,我都不知道哈。后来也是翻了崇建老师的书才知道是哪5A。但至少目前为止,我没有对这部分内容有太多的理解,因为根据字面的意识是能说出来点,但我觉得崇建老师能提出5A,估计是在一般的理解基础上还有自己的见解,这部分我还没有领会到,所以先不和大家分享。
今晚,我们作为第二次的导读,我希望由下面的部分组成。上周的打卡情况,上周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范围,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会分享一些我们在对话的操作中可以用到的萨提亚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先来看打卡的情况。
我们群里一共有 位伙伴。参与打卡的伙伴有 位。很多伙伴的打卡内容都非常的细心,很仔细的去写了自己学的到、自己体验到的内容,也感谢很多的伙伴都是跟随着我的节奏去打卡。
非常的认真。
我这边有的遗憾就是并没有每一位伙伴我都有看到。我会在这一点上努力,尽量多抽时间进我们的打卡里面。建议大家在打卡的里面也可以多转转,看看其他伙伴写了一些什么,同样的问题,他们的角度是什么。这对让我们扩充自己的视野是很有好处的。这也是崇建老师说的“发现更多可能性”的方式之一。
所以,我邀请大家在今后要继续的积极加入打卡行列,并且也多去看看其他伙伴的打卡。并且,你每次的认真书写,等你后面,其实也不用后面,你现在登进去看自己的分享7天的内容,自己的感悟,收获,甚至是困惑的时候,你有没有欣喜的部分,因为这是一个历程的纪录。如果你没有这些的纪录,很多事情可能我们都会忘,或者是记住那个情绪:那天我很生气、我很难过。其实,当我们的时间点离开了那个生气、难过的时刻,从你平静的时候,再去回看这些内容的时候,问题不一定能解决,可能还会在,但是,你一定会多一些新的认识。你也可以用回复信息的方式,留下你当下的感悟。
这些是什么?这些就是我们成长的纪录。并且是脚步清晰的纪录。所以,再次邀请各位伙伴,能够认真打卡,纪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不是罗列出书中1,2,3。因为书里都有哈,这些可以放在书里的笔记中。
另外,关于精选的打卡,是我这边设定的。开始我以为只是加一个精选的logo,后来发现它还会置顶。随着我越选越多,置顶也越来越多了,后来我就撤销了。我不知道你们那边的打卡页面有没有什么提示。我想说的就是,如果你们那边收到我设置为精选,后又取消精选,是因为置顶放不下了~~,并不是一些其它的什么原因。所以,关于精选的部分,我可能会每天设置几篇,相应也会取消之前的精选。这一点和大家清晰一下。
然后,我们现在来回顾下上一周我们的一起读书打卡学习的内容。
我们是从2月10号开始我们的第一天的读书,迄今为止,已经8天了,打了7次的卡了。我们从崇建老师“叫俊彦起床”的案例开始,先去发现自己的平时沟通和崇建老师“对话”的不同之处,这就像我和很多伙伴的打卡上的评论:因为你发现的不同都是你可以成长的点。你能发现,但现在不会运用到和孩子的对话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你发现的部分,都是你具有的。如果你没有的话,你也发现不了。就像你的工具箱,他们都在,只是现在你不会用,或者“没想着用”。
发现我们的惯性这个点,就是我们常用的。我还用前面工具箱的比喻,就像我的工具箱里的锤子。我常用,用的惯,用的顺手,所以我在工具箱里随手一摸,拿出来的就是锤子。有没有好处,有。至少给我们一些自己感觉到的安全感。是不是真正的安全感,我们后面再说。为什么是“自己感觉到的安全感”呢?因为遇到事了,我们可以应对。顶用不顶用再说,至少我能立刻从工具箱中拿出锤子,我能立刻先应对,不至于手伸进工具箱什么都找不到能感觉“安全”些。
这就是我们第二次打卡让伙伴们在生活中寻找的惯性。惯性的应对,就是我们从工具箱中拿出来的锤子。然后我们的作风就是:手里拿着锤子,看着满世界都是钉子。
但实际上,我们的世界,都是钉子吗?不是。让我们给这些习惯贴上标签,就是为了当他们一出来的时候,就发现,哦,是惯性。为什么会这样应对呢?是惯性。当你能越来越快的觉察到惯性的时候,你才有机会让自己停一下,慢一下。看看眼前的事件是不是“钉子”,你手里拿的“锤子”合不合适。不合适,那就回头在自己的工具箱中,再翻翻。我们学习的内容,不论是读书,还是上课,还是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其实都是在我们的工具箱中发现更多的工具,并且使用在适当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成长。
经过我们第二次的打卡发现惯性后,我们的第三次打卡,就告诉了我们“惯性”的由来。我们是如何形成惯性的。因为我们是“听话模式”中长大的。 我们不会对话,因为我们的父母也不会,我们就是从他们身上和当时的成长环境中学到的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这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把不足都归结给原生家庭,而是我们需要对原生家庭留给我们的一些印记进行转化。我们要做终结者,而不是传承者。听话模式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听我的。这里的“听我的”我们不做对错之分,特别是如果以目前社会的标准去看,我们做的“对”,我们给孩子指明的方向也正确。但是,这个“听我的”就会失去孩子自己的内在资源。首先,我们作为父母就会觉得孩子的选择不如自己,所以,你不用选,其次,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说出来,父母就反对,就阻止,就要按照他们说的办,不办就得起冲突。小时候,利用我们的威严或者武力,孩子不管愿不愿意,还能顺从,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呢?当他拥有了可以反抗咱们的力量之后呢?不管他们是暴力反抗我们,还是冷漠反抗我们,总之我们“说的”就没啥用了。
不管我们说的是否能一直正确,总之“听我的”是很难一直维持下去。
“听我的”让我们失去的是发现孩子的正向资源,说不定也让孩子无法发现:原来我如此优秀。
所以在第三天的时候,我让大家列出了你目前看到的孩子的正向的资源。很多伙伴还是能列出很多,很细致的资源。并且也有伙伴写出了具体的事件。通过某些某些事,我看到孩子哪些哪些资源......
这些都是非常棒的哈。这个发现资源的这项工作,不是一次完成,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去发现,去积累,不光是可以写出来,记住,而且要表达给我们的孩子听:我从加你的某些某些行为中,看到什么什么,妈妈爸爸觉得你怎么怎么样,我很喜欢。
这样有事实基础的称赞,比我们单纯说个“你好棒”要丰满很多。我们能够看见孩子的好,他们的正向资源,我们也要引领孩子看到。
也许有些伙伴现在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好,没什么话说,孩子也不听话,也不爱学习,也不爱写作业,愁死个人哈~~现在看不到他有什么资源。怎么办呢?
崇建老师在《心教》这本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设想一个孩子,能够接触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爱与被爱,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个体,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愿意为自己负责,又何须担心孩子的功课呢?”(心教14页)
所以,从上面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让孩子接触到自己的价值感、体验到爱与被爱、体验到自我内在的自由、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自我负责,这些才是我们作为爸爸妈妈更需要努力的方向。
那如何让孩子体验到上面的这些,就是我们爸爸妈妈需要一直学习和进步的事情了。
当我们有了这些方向之后,我们慢慢进入对话的阶段。
先是崇建老师和他的侄子孝宣那三小节的对话,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放下“期待、命令、意义化与说理”的语句,去好奇自己孩子,发现孩子的内在资源?
我们就有伙伴写了一段他和孩子在卫生间发生的对话。就和崇建和他侄儿对话那颗石头一样,他们对话了一个“印章”。非常的精彩。大家可以去翻翻打卡的历史记录,看下哈。
我们在学习崇建老师的对话的时候,不管是看书还是看视频,我们要追寻的是崇建老师对话的“脉络”。就是崇建老师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用意是什么。只有慢慢掌握这些,我们才能掌握对话的精髓,而不是记住崇建老师的对话。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照着我们提前背过的剧本来,怎么办呢?
慢慢来哈。这是一个慢功夫,需要我们慢的下来,去揣摩。
在我们第五天的阅读中,我们就从对话中的倾听开始。这是我们在沟通中遇到的比较难的问题。因为听别人讲什么不容易,听见别人讲了什么更不容易,听见他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则是难上加难。但这些都是倾听能带给我们的作用。这是我们在沟通中,尤其是和孩子的沟通中,必备的。我们不能总惦记自己要讲什么,不管孩子听到了什么,更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听不不到或者听不懂孩子说什么,那和孩子的沟通就会很难进行下去,更不要提“对话”了。
因为我们看书的时候,没觉得崇建老师和这些孩子对话有多难,但是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不想睡觉、不想吃饭、不想写作业、不想上网课、不想洗澡、不想不玩游戏、甚至不想理你......”就变得好难。
当然很难。我也承认。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变成我们今天的这个状态,不是我们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要转变也需要时间。所以,我想建议我们目前是这样状态的爸爸妈妈做好心理准备。这是一个持久的“攻坚战”。所以,我在情人节这天留的进阶作业,就是让大家可以跟我们的另一半进行很好的沟通。因为在这场持久的攻坚战里,你的另一半是你最大的支持和后援。至少你在和孩子沟通不顺畅的时候,不会落入一个人的“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个时候我们也是需要战友的。我们是需要支持的。并且,当我们夫妻关系变得和谐之后,我们在孩子教养上也会少很多困难。这里涉及的是其他的一些概念,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和另一半的沟通、倾听,可不单单是情人节这天的进阶作业,这需要我们长期去做,这是一笔情感投资,并且一般情况下,收益还会不错哈。所以,在亲密关系这一块儿,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在我们接触到“聆听”之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我们读书的第六天,我们开始学习对话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好奇。
聆听很难。好奇也很难。
我们很多和孩子无法进行下去的对话,是因为我们无法对孩子产生“好奇”。所以,崇建老师用了相对于孩子、还能比较简单的就是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进行好奇。去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他们的曾经,还有他们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我们如何放下我们内心的一些翻腾去认真聆听他们的生活?所以,我建议大家和爸爸妈妈聊聊天或者打打电话。很多伙伴也都照做了,分享了他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再次抱着“觉察”“好奇”的态度去“聆听”他们讲话后的感受。当然有进行顺利的,也有不顺利的。
有的伙伴在和父母沟通这块有很多的卡点。这也就是我们在萨提亚的学习中常说的“原生家庭”的概念。我们身上有很多的痕迹都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不管是资源还是创伤。我们更多的去看看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对自己很多目前状态形成的一个原因的探寻,这么做不是为了把什么都归罪于“原生家庭”,而是为了看我们可以和解的是什么,可以转化的是什么。
在这一块儿,是在张天安老师的课程中就会做到的部分。天安老师带领的家庭重塑,会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看曾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从中汲取到的生存力量是什么,以及我们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如何去照顾好“小时候的自己。”
这里的“小时候的自己”也是萨提亚学习中的一个概念,以后有机会我们再继续介绍。
这些,就是我总结梳理的咱们前六天的学习脉络。
因为我也是现学的,就像很多伙伴知道,我都是二半夜才发作业,我并不是为了赶那个点儿,是因为那个时候我才写好。
我喜欢晚上安静、一个人的时候,看书,然后觉得哪个点触动到我了,我才写的出来。所以,很多都是一个当下的发生,所以,现在我无法向你展望后一个星期会是什么,我也不想简单的把标题列出来,所以,我们走走看哈。
这是我的一个特质,还请大家可以多多包容哈。
我上面和大家总结的都是我们打卡的必答题。每次我还会出一个进阶的问题,这里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我只是希望大家在这些对话上面可以有更多的自己的思考,或者试着在自己目前能走到的地方再多走一步。这个是选修哈,如果你愿意,可以试试。
当然,这些仅局限于我当时想到的,可以去试的方向,下一次可能就会有变化哈。这些不是标准问题,不是标准问话,也不需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一个思考方向。供大家参考。
以上这些是我今晚和大家分享的第二部分,上周我们读书学习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进行第三部分:在对话的操作中可以用到的萨提亚知识的分享。崇建老师在对话中涉及到的萨提亚的知识还是很多的,像第一次导读的时候曹老师和大家分享的冰山,今天,我们就再来分享一些。
当我们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回应孩子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应对姿态?如果我们用惯用的姿态去应对我们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惯性”,那就会造成我们和哈子之间沟通的阻碍,让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不能有更多的觉察。我们只有从各方面进行调整,进而改变自己的姿态。
在萨提亚的系统中,我们将我们在童年时期为适应家庭压力环境而自发形成的沟通模式。我们称之为: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今晚,我和大家想分享的部分就是是关于求生存的应对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和打岔。
我和大家分享的这四种应对姿态,主要参考的是李崇建老师在《心教》这本书使用的,包括我最后放上去的图片都是我从这本书上截取的,如果你在家里,环境允许,你可以照着图片的样子去摆一下这四种姿态的姿势,去体验一下,在这个姿态下你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更有可能的话,你也可以邀请你的孩子或者你的爱人,你们互相之间去摆,然后体验下。体验,当你是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的状态,你是什么样的感觉;当你被指责,被讨好,被超理智,被打叉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感觉,等于说是两个角色的交互体验,你也可以和你的孩子、爱人你们分享下各自的体验,不同的感受。这样的体验的会方便与你去理解你的孩子,你的爱人。
这也就是我们萨提亚经常说的体验性,当我们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觉,我们才更容易去做出一些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