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的本意是“用胳膊肘轻轻推别人”,而不是用手推,或者用刀用枪地逼着别人怎么干。
我们做决策的时候,肯定希望自己是理性的。但很遗憾,我们的选择会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
不过,这不是你的错,而是人类心理特质决定的。
“助推”就是要帮你克服心理偏见,做出更好的决策。
人的大脑中有两个思维系统:
一个是直觉思维系统,一个是理性思维系统。
直觉思维系统很快,常常是无意识的。
比如,有车向你撞过来,你会本能地躲闪,不需要思考。
理性思维系统,需要刻意思考。
比如,你在做一道两位数的乘法运算。
理性思考消耗能量比较多,成本很高,所以理性系统往往很懒惰。
于是,直觉系统就占据了大脑思考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各种不过大脑的偏见。最常见的有三种:
锚定效应、可得性效应、损失厌恶效应。
1、锚定效应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两群来自不同城市的学生,来估计一个陌生城市A的人口数量。
其中一群学生来自有1200万人的大城市武汉,他们估计A城市人口平均是1000万人左右。
另一群学生来自只有300万人口的,他们估计的平均结果只有500万人左右。
而A城市的实际人口是多少呢?
是800万人。
两群学生的估计都不算特别精确。而且非常重要的是,两群学生在估计时的偏差,都和自己故乡的人口有关。
在学生的脑子里,故乡的人口就是先入为主的参考标准。
为什么会有锚定效应?
因为理性思维需要刻意启动,平时占上风的都是凭经验、凭感觉的直觉思维。
2、可得性效应
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现在大脑里,人们就认为这件事情更容易发生。
比如,恐怖袭击和交通事故,你认为哪一种风险的威胁更大呢?
全世界国家的统计数据都显示,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远远大于恐怖袭击。
如果我们足够理性,就会更重视交通事故的危害。但事实上,人们对恐怖袭击的恐慌和担忧远远大于交通事故。
为什么你会认为恐怖袭击的威胁更大呢?
这是因为关于恐怖袭击的媒体报道更多,引起了你更多的关注,所以你的直觉系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更加严重的威胁,而放弃了理性思维系统,去寻找严谨的数据支持,做出科学的分析判断。
3、损失厌恶效应
这种效应说的是,你失去某种东西的痛苦,会远大于得到它的快乐。
你捡到100元获得的快乐,远远不能弥补丢失100元带来的痛苦。
这种效应会让你产生安于现状、不思改变的盲目保守心态。
助推案例1:
官员李相有个习惯,每天工作之余读读《春秋》。
李相发现,每次他读到一个地方的时候,身边的一个小吏就表现得非常沮丧,有一天他忍不住去问这个小吏。
李相:为什么我每次读到这儿的时候你都神情怪怪的呢?
小吏:老爷,每次您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就想,我老师教我读的是“叔孙婼chuò”,您读的是“叔孙若ruò”,我从小就把这个字读错了,我觉得自己真是特别没文化啊!
听小吏这么一说,李相其实心里也有点儿发毛,因为他读这个“婼”字,的确是按照半边“若”来读的。后来他去查阅了资料,发现确实应该读“叔孙chuò”。
这是一个管理上司的小案例。
大家想象一下,你的老板一本正经地读了一个错别字,你直接说“老板你读错了,不应该这么读,应该那么读”,那你很可能就丢了这个位置,或者至少让他对你产生了恶感——他即使知道是自己读错了也不会感谢你,反而会在心里怨恨你,甚至会因为你发现了他的这个明显缺陷而想办法把你干掉。
这个小吏就很聪明,他不指责老板,而是指责自己,说自己没文化,说听到老板这样读,明白是自己读错了,让老板自己去省思——这就是以一种非常友好的界面提醒老板。
最后的结果是老板改进了错误,而且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没有损害领导的面子。让领导也深深地感觉到,像小吏这种人懂道理,会做人,宜重用。
助推案例2:
为了保持厕所的卫生,有人在小便池上方一写着:“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可是,一点不管用。
后来又有人采用监管制度:“如果谁弄脏了地面,就罚款10元/20元。”
依然,不管用。
据说有一个人在男厕小便池,在画了一只苍蝇之后,产生了奇效。
小便池上的那一只苍蝇,就像一个隐秘的游戏按钮,让来小便的男生自动激活了自身的游戏冲动:我要把那只苍蝇冲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