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圈的两大热点:2017微信公开课和豆瓣。
豆瓣这边和中国电影产业正腥风血雨,而一场公开课直播看下来,微信,不止是在做社交,它想要的是整个世界。
未来有一天,它会比支付宝更加无处不在,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微信”有关。而且这一天可能不远了。
总结如下三点:
1.未来微信更关注如何让生活更便捷
2.未来老年用户、95后用户群体是微信的主要关注对象
3.由于“小程序”的出现,未来各行各业的生态都有可能被颠覆
为什么这么说?
微信小程序:触手可及、用完就走、社交推荐
张小龙一再表示,小程序和公众号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小程序在张小龙的规划里,更多的是“触手可及”,可以“用完就走”的,能让所有人生活得更便捷的服务型产品。
张小龙不止一次提到:PC时代入口是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二维码。“扫一扫”甚至变成了微信去触达周边的一种方式。
小程序是对应于互联网的网站的,只不过它在智能手机里,我们希望它以更好的体验出现。
本质上来说,我们希望用户能在智能手机里快捷很多,又比下载APP方便很多很多。
那么小程序会在哪里?方向是什么?
1.小程序的入口在哪里?
小程序在微信里是没有入口的。
很多人会觉得我们应该第一波上去,获得流量上的红利,但那就非常遗憾,其实公众号也是没有任何入口的,小程序也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运营过任何一个小程序的话,他在微信里也是没有入口的。
在微信里,我们一直在倡导一些“去中心化”的架构,所以你看不到分类、推荐这样的东西,这是我们从微信一开始就坚持的,二维码铺到其他地方里去,所以真正做到了公众号的入口是在二维码里而不是在公众号里。
对于大家关注小程序来说,我们更多希望,小程序的入口在二维码。比如最近我和一个团队在聊,他们希望用小程序来解决在汽车站售票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特别贴合小程序的场景和想法。或者比如在公交车站,扫码知道公交车什么时候来。
▶脑洞点评:小程序主要对应的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这是它和公众号的根本区别。现在大家在微信所看到的滴滴打车、微票儿等功能可能都是小程序的雏形。
2.小程序会不会有商店?
其实是不会有的,因为小程序没有下载过程,所以不存在下载。查找、搜索是另一回事情,所以我们并不会做一个APP分发中心,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想法,我们认为这就是应该是去中心化的存在。
将来也不会做推荐小程序这样的事情,我们曾经考虑过对于机器推荐和一个人的社交推荐,朋友圈就是一种社交推荐的形态,你的朋友就像一个推荐器。
如果我们的系统来做,可能没有你的朋友做得好,系统只会学习你的历史,可是你的朋友可能会在朋友圈里说某个电影很好看,你可能就会去看(新的形态),而机器是无法做到这点,它只能强化你的过去,不断给你推荐它认为你感兴趣的东西。
▶脑洞点评:对“社交”的把控,依然是微信最强大的武器。你的朋友圈,可能很快就会看到“来自xxx小程序”或者来自你的好友发出的“小程序使用邀请”。
3.小程序没有订阅关系
如果你做小程序,你的目标可能就不是收获多少粉丝,没有粉丝,只有访问量,因为粉丝并不意味着访问。小程序只有访问的关系,所以它跟公众号从本质上来说是截然不同的。
4.小程序能不能推送消息?
答案是:不能。
因为如果小程序能推送消息的,意味着你访问的网站都会给你推送消息,你会崩溃。以前你访问的时候可能会留下一个邮件地址,在小程序上,如果你希望收到后续的通知,那我们会有类似的机制,小程序会推送给用户,由用户主动确认他需要后续的通知。
看起来我们对通知的能力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这也是非常不得已的事情,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垃圾邮件、信息)在小程序上发生。
5.小程序能分享朋友圈吗?
肯定不能。但是小程序可以分享到聊天和群里面。
其实分享到聊天和群里面是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的,把小程序分享到群里面,不仅是利用群做了一个传播,小程序的分享更希望带来一种新的协作方式。
举个例子,分享了一个投票小程序,意味着群里的每一个人可以立即启动这个小程序,每个人可以看到群里的每个人的投票,这个群的小程序会带来每个人的登录状态,作为一个群任务,基于这一点,以后可能会存在非常多的一些协作性的小程序。
小程序页的概念:假如有一个股票小程序,我分享的是0700股票这一页,群里的人看到的也是0700股票的这一页,我希望我们分享的是活的信息——“我”看到的是当前页,而不是一个小程序的页面。当然现在还没做到。
当我分享到聊天页面的时候,它就是活的,假如你分享一个时钟的小程序,可能不用点进去,聊天页面就已经有一个时钟在运转,暂时还没有做出来,但个人非常期待。
我们会做出非常多需要由群主和群成员一起来完成的小程序。
▶脑洞点评:基于这一点的猜测,小程序正式上线以后,微信社群将会有一次全面的玩法升级。
6.小程序能不能做游戏?
现在并不能。
7.小程序能不能搜到?
很多人会觉得,我们早一点做小程序,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前期的流量,特别遗憾,我们更希望的是,小程序并不是以流量分发,而是触达的形式获取用户。
我们会让用户搜到小程序,但我们会极力限制这种能力,不会泛滥。
8.小程序和公众号的关系?
小程序和公众号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很独立的关系,但是因为很多公众号和小程序可能是同一个企业开发的,他们应该有一种关联,我们目前做的是,你在一个企业公众号,可以看到他们做了哪些小程序,在小程序里可以企业做了哪些公众号,他们可以互相跳。
目前的阶段,我们可能会很轻量地让用户看到附近有哪些小程序(哪些店正在使用小程序)比如附近3公里的士多店,你可以启动小程序去买点东西,这是可以有的。
▶脑洞点评:订阅号还是要好好做,毕竟如果要做小程序,粉丝基数大,引流更容易。
9.小程序什么时候可以用?
昨晚才和团队匆忙定下一个时间。
其实大家仔细看我们最开始的照片的话应该能猜到,那上面写的日期是1月9日,我们希望1月9日大家就可以使用小程序,也希望从1月9日开始就会有更多的企业把他们的服务放到小程序里。
2016微信大数据:我们用微信做了什么?
微信现在每天平均有7亿用户登录,同比增长35%
用户每天使用90分钟以上,但微信从来不把用户使用的时长作为判断标准,我们关注微信能不能便捷解决用户生活。
我们的典型用户全部是80后/90后,其他年龄段增长同时,他们仍然占据三分之二。
值得关注的是,17-21岁的全体95后,占据活跃用户14%,为什么特别关注他们?因为他们是真正生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
中国人有2个亿的老年人,而微信只有1%用户比55岁更年长,我们会关注微信是否服务好了老年用户群体。
微信现在的每日发信量同比去年增长67%,95后用户81次,典型用户人均发信74条,老年用户44条。
而老年用户面临的困难是:他们使用语音消息比其他年龄群体多很多,语音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重要。
2016年用户每天在微信成功通话1亿次,比去年增长180%,音视频通话真正融入的是80后/90后的生活,他们的拨打次数达到总量的70%。
在语音通话功能上线初期,大多数人每星期给长辈打电话不超过2次,而现在包括我自己(微信产品经理Steven),都停止使用常规的手机通话功能,开始更多地使用语音功能给家人打电话,这是重大的转变,而我们的典型用户每月平均用视频通话65分钟。
在朋友圈内容方面,典型用户喜欢晒照片,而老年用户超爱分享鸡汤文。
除了原创内容和微信文章,微信用户也喜欢分享音乐,不同的群体喜欢听什么音乐?
00后:TFBoys 真心话大冒险
90后:演员 薛之谦
80后:走着走着就散了
70后:没有你陪伴真的好孤单
60后:歌在飞
根据微信定位功能的数据现实,一线城市用户分享最多的目的地是美国,而二线城市的用户是亚洲旅行的主力军
非常有趣的是,使用微信运动最活跃的群体是老年用户,他们日均步数达到6700步,而80后则是最不活跃的群体。
2014年微信推出的红包功能,是少数的老年用户比95后用户更活跃的功能,微信整体用户月均发出的红包金额高达300+元。
2017年,微信会改变什么?
1.围绕“小程序”,一波新职业又诞生
早在几个月前微信公布小程序内侧,“小程序开发工程师”就成为了互联网的香饽饽,在智联招聘上搜索,基本工资都在6000+左右,相信随着小程序的完善和开放,这一职业的上升潜力会更大。
根据小程序将来会应用于各个生活场景的特性,将来各个职业可能都会出现新的变体,比如专门针对微信小程序的运营、产品经理、广告营销等。
2.将会诞生一批新的依托小程序的新型公司
微信这次瞄准的是“开发APP很鸡肋,不开发又很尴尬”的品牌。(引自微信公众号 @姜茶茶)
以优衣库、星巴克等大品牌为例,有自己的门店、固定的消费群体,但同时又需要拓展新一批的年轻消费者,做一个APP显得累赘,但有了小程序,用户可以在小程序里点咖啡、试衣服,大大降低了开发的成本。
而这些,需要新型的技术型广告公司去实现。只是基于小程序现在1MB大小的限制,不知道玩法会不会被限制。
3.未来广告、电商、餐饮等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行业玩法将升级
微信有着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更便捷生活的宏愿。
微信颠覆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微信支付连街口的沙县小吃都无法抵抗,而如果小程序能按照正常套路出牌,它触及和改变的领域一定会更广。
4.关注老年用户群体
微信在今年的公开课上非常强调对于老年用户群体的关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中国的老龄化人口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而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可能正是微信的下一步规划。
撰文/编辑:小草
脑洞大开职业学堂诚意原创
如需转载,请简信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