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694523/85520ffa78fadd09.jpg)
“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进鲁迅了……”
这是钱理群先生在他的北大演讲录之二《与鲁迅相遇》一书中写的。很明了,什么样的人适合读鲁迅,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读鲁迅,一下子就区分开了。这里要注意一点,钱先生用的是走进鲁迅,而不是走近鲁迅。我想,钱先生的意思是走进鲁迅的灵魂,走进先生的精神世界,这是不容易做到的,而走近鲁迅,相对要容易些。
钱先生的话,换个说法,想要走进鲁迅,研究鲁迅,首先你得是痛苦的,其次,你一定在其中深深地感受着痛苦,是灵魂深处接受洗礼与拷问的痛苦。当然,这首先需要你有灵魂,并且要这灵魂还健康些。没有灵魂,或者灵魂不健康的或许感觉不到多少痛苦,又当然,肉体的痛苦除外。
当你处在了生命的困境,感觉到绝望,你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但请别高兴,在先生的精神世界里,你只会更加感受痛苦,你所面临的是一次次的拷问,不停地拷问,让你一次次的清醒,又一次次的陷入绝望。捧着鲁迅的书,仿佛继续了一场无休止的梦魇。那滋味是痛苦的,结果是可怕的,却又使你欲罢不能!
每读鲁迅文章都会心惊肉跳,每次都能从先生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中看见自己灵魂的鄙陋。我无数次地诅咒路人的冷漠,自己却选择了默默无闻地充当其中的一位。先生当年批判的鸭一样的看客心理,现在似乎有些转变,他们不再伸长脖子,像鸭一样围观,而是选择了将目光移向远方,或者干脆闭起了眼睛,以为看不见,或者闭上眼睛,就可以心安理得。当然,我也身在其中,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感到不安,于我是感觉莫大痛苦的。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揭示出的“吃人”现象,当发现“我”也未必不曾吃过几片肉后,“我”的感觉一定是痛苦和绝望的。
绝望的滋味是不好受的,然而,也正因为绝望,所以才会激起一些反抗,才会有些改善的意思。先生也不是要我们一味的绝望难过下去,而是“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感到痛苦了,就要去做一些事情,总不枉与鲁迅相遇一场;感觉不到痛苦的人,也应当去做一些事情,一切为着社会的进步就好,只是万不要去做无聊的帮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