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读书会的第三周,开始阅读和实践第五、第六个习惯: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
这次是我第三次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可是竟然觉得很多内容是第一次看到似的,说明之前的阅读既不细致,也不深入,影响有限。
当然,也可能是当时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有的真知灼见和具体操作方法那么明晃晃的、显而易见的摆放在那里,就是像盲人一样视而不见,没进入意识内。
这又一次说明:读一本书的收获和自己的认知水平有直接关系。同一本书,不同人的收获差别巨大。
但是,读书的好处是,可以反复读,重复读,没人要求一遍读好,一遍读懂。认知可以慢慢提升,阅读收获也可以慢慢获得。
本次阅读收获:
1.听的器官不是耳朵,而是心
听说读写,都是基本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被训练更多的是“说”和“写”,相反“听”和“读”训练的不足。
可能大家以为只要有耳朵就可以“听”,其实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见”过别人的讲话。
如果我们爱对方,尊重对方,我们才可能听见。
两个吵架的人为什么总是要大声喊?就算他们面对面的站着,也要用最大声喊出自己的想法?
热恋中的情侣为什么总是低声呢喃,有时候就算站的很远,也可以甜蜜的对话?
因为听的器官不是耳朵,而是心。
有人说:和人讲话,重要的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听他没有说什么。
没有说的部分,无法通过耳朵,只能通过感受获得。
2.良好沟通的秘密是输送“心理空气”
我小学的时候有个要好的女同学,我很愿意跟她倾吐我的心事。
她学习好,也很漂亮,体育也很好,通常应该是学习不好的同学远离的对象。但是全班几乎所有人,都愿意跟她做朋友,都喜欢她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那些不愿意跟家长说的话,不愿意跟其他人说的话,都愿意跟她讲。
秘密就在于,她很善于“倾听”。
同学跟她讲话的时候,她很少打断,总是专注的看着对方,适时地体谅式的回应。
按照书里的说法,她在给对方输送“心理空气”,每个人都感觉到被理解,所以她的情感账户总是很富有。
3.有效沟通的敌人是“自传式回应”
自传式回应有四种倾向: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自以为是。
蔡康永曾经说:好的沟通,就是把谈话中80%的“我”换成“你”。
全能自恋的人总是喜欢看到“我厉害”,看不到“你厉害”。
作为父母,很容易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我们经常出于对孩子爱的名义,刨根问底和进行价值判断。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跟同学朋友畅聊几个小时,却跟父母没话说。
4.今日实践:
移情倾听:跟孩子对话的时候,用心倾听,输送心理空气(关注、认可、爱),警惕自传式回应的倾听模式。
今日互动话题:
习惯五是知彼解己,但是内容上似乎更多的说如何沟通,知彼解己和良好沟通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021/4/26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