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心中总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我们去写这本书,我们会怎样去写?
这个问题既是对阅读的一个总结,也是我们创新写作思维的一个起点。
01
当我们合上书本时,心中总会想到一些问题。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了什么知识?哪些知识对我特别有用,我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到了什么启发,哪一点特别触动我的心灵,哪些内容使我产生了情感共鸣,哪些内容让我茅塞顿开?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是如何构思的,又是如何展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本书与其他书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没有什么问题?哪些地方论述得不是很清楚,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
如果你能很快地、而且很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这本书。
02
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读懂一本书后,如果能在心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把读过的内容重新整理一遍,那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相当于自己在心中重新写了一本同样内容的书。
要想写好自己的书,首先要分析清楚作者在这本书中是如何写作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书,分析总结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一本故事类的书,你需要分析总结如下内容:
作者是怎样展开情节的,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情节,这些情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每段情节之间是怎样承接的,有哪些伏笔,有哪些转折,有哪些冲突?
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矛盾,通过这些人物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的思想感情?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有哪些精彩对白,各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些对话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作者是如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到故事之中的。
如果是一本实用型的书,你可能要分析总结如下内容:
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些理论知识或方法技巧,这些知识和技巧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作者是怎样进行具体论述的,举了哪些例子,进行了哪些实验,这些例子和实验对论述有没有帮助?
作者提出的这些理论或方法是否真实或有效,又是怎样验证的?
作者提出的理论性东西是否真实无误,技巧性的内容是否可靠完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理顺了作者的思路,并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之后,我们就能如实地回答清楚“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个问题。对“如果去写这本书”也会有更清晰的想法。
03
精读一本书,就是要理解作者的思路和写作手法,此时“读”与“写”就是一种绝配。读完书之后,一定要清楚,哪些是书中提到的,哪些是自己感悟到的。
如果读完一本书之后,只是吸取了书中的知识,接受了书中的观点,没有产生自己的想法,或者没有从书中得到一些感悟。那只能说这些仍然是书中的,不算自己的。
如果学到了知识,把它换一种形式,按自己的理解,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中,那就是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如果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了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那么这种知识和方法也就变成了自己的。
如果我们接受了某个观点,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加以阐释,也是一种创新,这时观点也就变成了自己的。
如果我们不认同某个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详加论证,这更是一种创新,也实现了由他人的思考引发自己的思考。
简而言之,只有不断学习、吸收、加工和运用,不断地创新创造,才能让书中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
我们不能窃取别人的成果,也无法窃取别人的成果,阅读的真正收益,终究要靠自己去创造。
区分清楚“书上的”和“自己的”之后,形成自己的思路,就可以构建结构,补充内容,完成一本“自己的书”。
我们可以不会真的写出来,但一定要在心中写出一本自己的书。
这就是主动阅读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