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被90后的“中年危机”刷屏了。
先是88年的“中年妇女”。
再是34岁老来得子。
再之后,还有人翻出了联合国官微的一条消息。
这下连“官方”都给定义了,不得不承认,小影子已经是中年妇女了。
2
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小影子突然进入了一种对时间极度不敏感的状态,具体表现就是:看到朋友感慨:我也是XX岁的人了(不暴露年龄,╭(╯^╰)╮),一想他跟我差不多大,才发现我也到了这个年纪了!平时一直感觉自己才二十四五,还很年轻!
其实,联合国关于“青年”的定义的微博是去年发的了,而网络上另一篇很火的《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更是基于15年就发表的一篇澳大利亚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结果。
而最近这些再一次被提起,前面的两则新闻只是一个导火索,最主要是因为,现代的年轻人比之前更焦虑了,而已经到了“中年”更是刺激大家的视线和神经——年轻人没房没车工作一般是情有可原的,而中年人没房没车工作一般就是loser了。
3
网上有个话题讨论,25岁就是“中年”了,你“中年危机”了吗?焦虑了吗?
当然焦虑啊!但是,这跟25岁或者30岁是青年还是中年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莎士比亚说过:“名字有什么关系?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青年的定义是从15-24岁还是15-42岁有什么关系?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们依然会焦虑。甚至,十几岁的时候,很多人就已经开始焦虑,觉得自己还没有成功,时间不等人。
4
这一年里,加入了几个成长社群、关注了几个公众号。看到一大批积极奋斗的人们。有十几岁还在上学就健身、学习、创业……样样抓样样好;有三十来岁经济小康却积极寻求突破想要更进一阶;也有五十来岁到了退休的年纪,却还是跟儿女辈一起,热衷学习新东西尝试新事物。
“青年”害怕成长得太慢;“中年”害怕被安逸磨灭斗志;“老年”害怕被社会淘汰。每个人因为“危机意识”而焦虑,或者因为看到别人的积极奋斗而焦虑。跟自己所处年龄段到底该被定义为青年、中年还是老年,没多大关系。
处在这样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也就是把焦虑变成动力——把压力变成动力,把身边人的成功变成动力。
《稀缺》里告诉我们:适当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效率,能够让我们更专注。但是过分焦虑,则会让我们沉浸在这种情绪中,而关注不到要做的事情本身。
关注生活本身,关注每天得到的那一点进步,适当焦虑,过犹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