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作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所行的路途又十分遥远。立志在天下实现仁德,这样的使命不是很沉重吗?这样的努力,死而后已,不是路途很遥远吗?”
《论语》全篇直接引用曾子的话,大概是十一章,此处连续出现五章,其中必有用意。
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
第三章记录的是曾子生命终时,所显现出的毕生一以贯之的战战兢兢畏惧之心,这是克己修身;
第四章讲曾子重病时,以临终遗教的方式劝谏孟敬子,要注意日常的容貌、颜色、辞气等细微之处,这是诲人不倦;
第五章曾子回顾了昔日同窗颜回,以能问于不能、有若无、犯而不较、虚怀若谷的境界,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弘”;
第六章讲托孤寄命,大节不可夺,这是“毅”。
钱穆先生说:“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学,大体如是。”
意思是曾子之学的全部内涵,大概尽显在这里了。
“士人”做什么呢?
就是全力以赴学道、弘道,“士”在社会上最受尊重,因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就一个目标,志于道。他自己修身立德,为世间人做好榜样。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教学,把圣贤的道理教给大家。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古代的老师是不收学费的,你拿一块干肉来拜师,老师都会很认真地教你,所以人们会尊重他。
有心想要学习的人,他们会主动上门拜师,老师不会去招生,这是中国古人的“师道”。
“师道”就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只有学的人求着学,没有教的人求着教的。
“弘”最重要的内涵是广大,见识学问,一切都要广大,格局要宽广。
“弘”是怎么来的呢?
是学来的,是从好学中得来的,是像孔子、曾子、孟子这样的师长教的。
其实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我们也知道。我们当然明白,做人的格局要弘大,做事呢要坚强、果决,可是真正遇到事情,做到就很难。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弘毅”呢?
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我们没有高远的目标,没有“以仁为己任”。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我们没有高远目标的时候,我们的格局自然会小,我们所关注的就是眼前的一些小名小利,要么为得到小名小利而沾沾自喜,要么为失去小名小利而愤愤不平,怨天尤人,自怜自艾,路自然是越走越窄,心胸也越来越狭隘。有关资料显示,现在全世界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我想大概也与此有关吧。
“仁以为己任”至少有两层意思:
第一是我们自己要行“仁”;
第二是要将圣贤之道广“弘”。
实际上,我们自己励行仁道,就是最好的弘道。
我们每个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有很多责任和使命。我们有亲人、子女、朋友、领导、下属,乃至于偶然相遇的陌生人,假如我们可以以一颗至诚的心,对待遇见的每一个人,对待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做到尽自己应尽的责任,用曾子的教诲,常常省察自己。
我想这就是向“仁毅为己任”跨出了一大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习曾经用这句话来勉励当代青年人要勇于担当,承当起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
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士人”胸怀,我们常常可以用这句话来策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