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有点绕,我是想说,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枪械,并不都称作汉阳造;汉阳造步枪,也并非都产自汉阳兵工厂。
老套筒与汉阳造
要说汉阳造,就得先说它的原型枪,即德88式委员会步枪,也就是后来民间所称的“老套筒”。这“老套筒”,是受了法国1886式8毫米勒贝尔步枪的刺激而紧急研发的。勒贝尔步枪破天荒第一次使用无烟发射药,小口径的8mm步枪弹在杀伤力和弹道性能方面都远超过当时德国毛瑟71/84式步枪所发射的11mm黑火药步枪弹。面对这样的挑战,一直以军界老大自居的德国坐不住了,立即成立了一个步枪试验委员会,并很快借鉴了多种他们认为成功的设计,研创了八八式7.9毫米步枪。因为该枪是由这个委员会集体研制而成的,于是又被称作委员会步枪。又因为该枪的枪管外套有一个全长式枪管套筒,因而在中国民间,被俗称作“套筒步枪”或“双筒步枪”。到后来新式的汉阳造、中正式相继问世,人们便将这一生产于19世纪的老枪称作“老套筒”。
该枪诸元:口径7.9毫米,枪全长1240毫米,枪管长750毫米,枪重3.9公斤,弹仓容量5发,使用曼利夏式漏夹供弹,表尺射程2000米。
图01 德八八式步枪——老套筒与八八式步枪同时生产的,还有八八式卡宾枪,主要供骑兵使用,在中国习惯称作马枪。马枪与步枪内部构造基本相同,属于同一枪族,但枪管要短很多。八八式马枪与步枪相比有几处明显区别,除了枪身短,另一特征是它的下护木一直延伸至与枪口平齐,没有刺刀座。还有就是它的枪机拉柄不是橄榄状,而是扁的,呈汤勺状,如图:
图02 德八八式马枪八八式马枪后来又有小的改进,在接近枪口处增加了架枪钩。这种改进型有将其称作九一式的,但民间仍然称作八八式。老电影《董存瑞》中,董参军前当民兵时使用的,就是这种改进型的八八式马枪。
图03 德八八式改进型(九一式)马枪由委员会步枪衍生出的马枪并不仅仅是以上两款,上两款仅仅是较常见的而已。
关于八八式委员会步枪,也有存在了至少百年的讹传,即自清末一直到今天,有相当多的人将其认作毛瑟步枪。实际上,这支套筒步枪,其设计是来自一个委员会,与毛瑟兄弟毫不相干。该枪定型后,分别在但泽、埃尔富特、斯班道和安贝格几家兵工厂生产,与毛瑟兵工厂也是丝毫不相干。但既然该枪与毛瑟八杆子打不着,可进入中国后为什么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老是将其称作毛瑟步枪呢?这事儿,它的始作俑者却不是今天的网民和哪个业余的写手,而是早在百年前的德国军火商。为什么呢?原因是毛瑟枪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特别受欢迎,已到迷信的程度,可迷信归迷信,实际上清末的官老爷们却并不真的识货,德国的军火奸商们窥测到中国官僚们这种无知而又迷信的心理,就挂羊头卖狗肉地把八八式委员会步枪冒充毛瑟步枪卖给中国人。令这些德国奸商们窍喜的是,他们这一技俩多年来一直没有被识破,那些被蒙骗了的中国官员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一贯地将其看作毛瑟枪而不疑。例如1912年3月16日捷成洋行致民国陆军部函中,还把委员会步枪称为“最新式毛瑟步枪”,而直至1916年的陆军统计中,“一千九百八十八年式毛瑟步枪”、“套筒毛瑟步枪”等等误读仍然满篇皆是(毛瑟步枪没有套筒,有套筒的绝对不是毛瑟;毛瑟步枪没有1988年式,1988年式只能是委员会步枪)。
清末的旧官僚们不识货,而将八八式委员会步枪看作毛瑟枪,可为什么后来的许多史籍中也如此称之呢?这大概是因为历史工作者或爱好者,大多关注大人物、大事件,对于微观的战术、兵器等等细枝末节没多大的兴趣,于是以讹传讹,便也将其归入毛瑟步枪之列了。
后来的人们一说到老套筒,都是将其作为落后低劣的枪械代名词使用的。老电影《董存瑞》中,参军前作为民兵的郅振彪用老套筒,用以衬托八路主力“一水三八”的精良;同是老电影的《战火中的青春》中,高姗刚刚从区小队升级到主力时,也用的老套筒,在青年突击排清一色的三八式映衬下,也显出老套筒的老旧。这样的表现是没错的,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老套筒的确是风烛残年了。其实该枪与汉阳造相比,性能差不多,基本属于同一代步枪,在其问世之初,还一度曾执牛耳。但汉阳造一直不间断地生产到1944年,所以抗战中出现的该枪,有可能还是新枪,而套筒步枪则最迟到二十世纪初便已停产,抗战后期仍在使用的套筒枪,全是生产于四十多年前的老枪了。再怎么精良的步枪,用了四十多年后,牙口也不可能犀利了。
在大量购进现成的套筒步枪和马枪的同时,大约在1894年前后,在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之下,八八式委员会步枪又在汉阳兵工厂开始仿制。
最初,汉阳厂生产的该枪与原型枪无异,也是枪管外有套筒的,也是刺刀侧面安装的,但到了1904年,汉阳厂开始对该枪进行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就是去掉了枪管外的套筒,并将刺刀座由枪口的右侧改到下侧。最初的改进还没有上护木,几年以后,又在枪管外加装上护木,以便于握持。当然,还有一些小的改动了,比如瞄准装置等等。
改进后的该枪诸元:口径7.9毫米,枪全长1250毫米,枪管长740毫米,枪重4.06公斤,膛线4条.初速63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枪弹发射药为无烟药,圆头弹丸。
图04 汉阳式7.9毫米步枪——汉阳造该枪改进后被命名为“汉阳式7.9毫米步枪”,进入军队和民间后,被简称为汉阳造。久而久之,这一简称就变成了该枪的专用代称,此后人们一说到汉阳造,便仅指该枪了。
到了1940年,国民政府军政部又一次对军械重新命名,该枪被改称作“汉88式步枪”,但军队与民间,仍称其作汉阳造不变。
和那时所有的步枪都会衍生出短枪管的马枪一样,汉阳造也有马枪型。马枪的诸元:全长950毫米,枪管长442毫米,枪重3.4公斤,初速400米/秒,表尺射程1200米。
图05 汉阳造马枪汉阳造马枪也不仅仅一种型号,上图仍然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尖弹还是圆弹
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争议较多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插入进来说说清楚。
图06 左为汉阳造与老套筒使用的漏夹,右为武汉保卫战外围战地挖掘出的装于漏夹中的毛瑟尖头子弹有网友到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地考察,发掘有装于汉阳造专用漏夹内的毛瑟7.9毫米轻尖弹,从而认定汉阳造是尖弹圆弹兼容的。此认定不正确。7.9毫米圆头弹与7.9毫米轻尖弹虽然都以7.9毫米命名,弹壳尺寸也基本一致,可两弹的直径并不相同,八八式7.9毫米圆弹弹径是8.08毫米,而毛瑟轻尖弹的弹径则是8.20毫米;二者的膛压亦不相同,前者的膛压是2750公斤/平方厘米,后者的膛压则为3100公斤/平方厘米。用汉阳造少打几发尖弹可以是可以,但会对枪造成损害,打多了则有炸膛的危险。所以,汉阳造发射毛瑟7.9毫米轻尖弹只能偶尔为之,不能作为常态。
图07 老套筒、汉阳造使用的七九圆弹与毛瑟轻尖弹那么在当年战地发现的汉阳造漏夹中装的毛瑟7.9毫米轻尖弹是怎么回事呢?一种可能,就是汉阳造偶尔的行为。比如战况紧急,汉阳造步枪手身边没有八八式圆弹了,发射几枚轻尖弹以应急,生死关头,也不管损枪不损枪了。另一种可能,则使用这种漏夹的根本就不是汉阳造,而是使用同样漏夹的老套筒。
照一般看来,老套筒是比汉阳造更老的产品,汉阳造尚且不能使用尖弹,老套筒难道可以使用尖弹吗?
没错,有些老套筒是可以使用毛瑟轻尖弹的。
德八八式委员会步枪——即德制老套筒——在问世并装备部队以后,又有过多次改进,衍生出多种型号,特别是德S型7.9毫米轻尖弹问世后,老套筒迫于无奈,曾对原枪进行扩膛,这之后的88/S型、88/05型和/88/14型等,便都是进行局部改造后发射S型轻尖弹的步枪了。
由于德国此时已经研制出了更新锐的毛瑟九八式步枪并大量装备部队,而且将原枪做扩膛改进毕竟是一个没办法的办法,因而这一代名枪老套筒最终还是被毛瑟九八式步枪所取代。
生产了那么多还没销售出去德国军方便不用了,这可怎么办?没关系,遭贱不了。德国人又一次看中了中国这个老主顾,而且歁中国人不识毛瑟与委员会步枪的区别,仍然使出惯用的伎俩,把这批被德军摒弃的委员会八八式步枪再次冒充毛瑟步枪卖给中国。
在一份《捷成洋行关于出售毛瑟枪致陆军部函》(1912年3月16日)中,有这样的字句:
以上甲乙两种【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式七密厘九口径毛瑟步枪】均可改配施放新式尖头子弹,改费甚廉,此弹与德国军队所用者同,此枪改定后配放尖头子弹,其功效击力无异与德国最新式之毛瑟枪……前贵部所购配放尖头子弹之三万枝马步枪,谅已抵华早经实行试用……
其实早在清末,这种经改造后发射尖头子弹的老套筒便已经大量进入到中国。从陆军部文档中可见,光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闰六月十八日、二十五日和七月二十七日,该部便经过信义、礼和洋行分别购进这种“八十八年式毛瑟步枪”3万支、2万支和31112支,并随枪分别购进毛瑟尖头子弹6000万发、4000万发和3111.2万发。进入民国以后,军阀混战,各路诸侯也通过不同渠道购进德制老套筒,比如1924年,广东商团曾秘密购买该型步枪4000支;比如1928年,滇军曾通过法国代理商购进该枪5000支。所有这些套筒步枪,都是经德国改造后发射毛瑟轻尖弹的型号。
当然这些都只是零星数据了,实际的购进肯定远远不只这些,但就仅从这已知的数目看,也已经不是个小数了。北洋陆军1916年有个统计,总共19个师中,至少有12个师全部或部分装备德国造的套筒步枪。国军中也有不少套筒步枪一直使用至抗战初期。武汉保卫战的外围战斗中,国军精锐之74军51师,主要装备的就是老套筒。
旧中国军队与民间出现的套筒步枪,汉阳出品的并不多,因为总的产量就不多,多数是德国进口的。而从德国进口的套筒步枪,是既有打圆弹的,也有打尖弹的。
也许是受到德国人将老套筒扩膛改造的启发,1934年,兵工署也曾计划改造汉阳造,使之发射毛瑟79轻尖弹,但只试制了少量样枪,便终止了该计划,汉阳造扩膛改造的想法没能成为事实。
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枪械,并非都称作汉阳造
汉阳兵工厂,曾有大量枪械出品,除老套筒和汉阳造外,尚有元年式6.8毫米步枪、三十节式重机枪、仿M1896年式毛瑟手枪、仿M712型快慢机手枪、仿伯克曼手提机枪和中国最早的半自动步枪等。这些产自汉阳兵工厂的枪是否都称作汉阳造呢?不错,如果从制造厂来说,它们统统都是汉阳造,但民国时期,“汉阳造”成为一种枪械的代称或是俗称,却仅指其中的一种,即汉阳式7.9毫米步枪,唯此而已,并不包含其他。
图08 汉阳造驳壳枪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开始仿制时的套筒步枪和马枪,是否也称作汉阳造呢?从广义的角度说,这种早期仿制的枪管外带套筒的德八八式步枪,也是称作汉阳造的。不过那时所称的“汉阳造步枪”,还没有形成为一种步枪的专称,而仅仅就是指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枪而已,到了汉阳造成为一种步枪的俗定专称时,早期仿制的套筒步枪已经有了自己的专用绰号“老套筒”,而且这原仿的德八八式步枪在中国的生产时间不长,出品亦不多,所以,汉阳造也就仍然只是“汉阳式7.9毫米步枪”以及后来改称的“汉88式步枪”的专用绰号了。
汉阳造步枪,并非都产自汉阳
就象上面说的,汉阳造,原本就是汉阳制造的意思,但到后来,它已经成为一款特定步枪的专用代称,于是,不管它产不产自汉阳,只要是这款步枪,它就还是叫汉阳造。
清末的江南制造局(在上海),是以生产快利步枪而闻名,汉阳造问世后,便也投产汉阳造步枪。最初还是与快利步枪同时生产,到了后来,索性放弃了快利步枪的生产,而专门生产汉阳造。清人朱彭寿在考察江南制造局的奏折中,称该局“现又改造小口径毛瑟枪”,这里所说的“小口径毛瑟枪”,就是汉式7.9毫米步枪,就是在军队和民间广为称道的汉阳造。
晚清时期,广东、福建、江西等机器局也制造仿汉式7.9毫米步枪。这些省生产的这些枪,虽然并非产自汉阳,但同样也称作汉阳造。
进入民国后,1912年河南都督张镇芳有一份关于河南兵工制造的报告,曾提到开封机器局“全年可造七米粒九小口径毛瑟快枪三百技”,这里所说的“七米粒九毛瑟快枪”,在民间,在军队中,也仍然是俗称的汉阳造。
国民政府的新军阀混战割据时期,赤水兵工厂、贵州兵工厂、重庆武器修理所和太原兵工厂等,亦从汉阳兵工厂搞到图纸,或按枪分解绘成图纸,仿造此枪。但不管在哪生产的,都统统称作汉阳造。
在敌后的中共抗日根据地兵工厂,也曾有仿制汉式步枪的纪录,但不管它是产自晋绥、还是冀中、还是山东、还是晋冀鲁豫,只要是这款步枪,也都称作汉阳造。
图09 生产于民国29年2月的汉阳造步枪的印记抗战开始后,全国所有的兵工厂几乎全部集中到大西南的重庆,兼并重组,此时的汉阳造便主要由设在重庆的第二十一兵工厂进行生产,并被重新命名为“汉88式步枪”,但这只是官方的名称,不管它是在重庆还是在哪里生产的,在民间和军队中,也仍然一如既往的被称作汉阳造。
图10 抗战期间伪军仿制的汉阳造上图是抗战时敌占区日伪仿制的汉阳造,与原厂汉阳造相比,其枪托样式有很大的不同,明显受到三八枪的影响,但汉阳造最显著的外观标签——向下方凸出的曼利夏式弹仓,依然如旧。
汉阳造的生产在抗战时期达到顶峰,直到1944年初,中正式革新成功,开始大规模生产,这支曾经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又历经北伐、内战和抗战的功勋步枪,才结束了它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际会,停工下马,开始淡出军事舞台。但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能在民兵的手中看到它的身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