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有其必然的规律,但也有很多的无奈和偶然。强大无比的宗教,其发展的轨迹也不一定按创教者的本意去拓展,有时历史还会有不经意的惊喜。起源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佛教,千年之后,在儒家和道教盛行的中国风靡全境,汉传、藏密、南传上座部争奇斗艳。珀来的宗教,融合中华本土文化后,成了中国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佛教圣地的印度、尼伯尔,想要踏找佛祖的足迹,却需要到孔子、老子的故乡寻觅。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想通了世界是什么,世人应该怎么办。通俗点讲,释迦牟尼明白了世界和生活的本源、真理,他开始了讲经布道,把他悟通的道传给他的弟子和世人,告诉大家如何做、怎么办。这本来跟孔子的传经授业是一个道理,只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但释迦牟尼没有想到,他涅槃后,他悟的道、传的经会变成一种教义,他的感召会演化成一种宗教,他本人也被世人和信徒崇封为万佛之祖,作为偶像流传千古。
圣人悟道,穷就天人之际,通的理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或者说,是直观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内容和实质是相通的。佛到了赤县神州才发现,他悟的道在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已经讲得明明白白,而且存在感十足。于是,佛不得不入乡随俗,依托这里的道进行传教。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佛道与本地的道走上了水乳交融相互依托相互吸收的发展之路。
佛从斯里兰卡缅甸走进云南,受少数民族的神话洗礼,人间的烟火也飘进了南传上座部的自度修行,如适龄的男童在佛像前受戒诵经,既学文化,又修佛心,直至成年才还俗成家。佛从印度踏入藏地,融通了藏地的信仰、文化,雪域高原有了供奉的神佛,有了转世的活佛,神秘的轨制一度盛行于藏满蒙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让无数信徒心仪和感念。藏地的原始信仰以苯教为主,崇拜自然,凶恶代表着力量。佛接纳了相当一部分苯教的内容融入神佛之中,有的佛像就显得凶神恶煞。相对来说,汉传佛教,无论是禅宗还是密宗,所供奉的神佛,经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大多以温文尔雅、慈眉喜乐的面目示人。
白马驮经到了洛阳,遇到了老子和孔子这两位他同时代的先贤圣人。也许是道的相通,也许是圣人的心相连,很快就有了儒道释的交融相合,佛教吸收道教的神祇进入自己的罗汉和护法系列,在度已度人的同时,也有了道家的清心寡欲和避世修行的思想,儒家的等级制度和祭祀仪轨更是直接纳入了佛的体系。同时,太上老君也打开了自家宅院,将佛教经籍转化为道教的东西;儒家也无需谦让,佛的意蕴和禅意不知不觉间成了文人学子的追求。当然,三教的发展也免不了竞争和排挤,一部《西游记》,将儒道释三教交融争斗演绎到了极致。
觉悟的佛,也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来满足政治的需要和大众的期昐。在佛教发展的前期,菩萨本是男身,随着武则天登基成皇的那一刻起,也悄然变身为女性。作为第一位坐上龙椅的女性,武则天要建立自已的政权,当然要树立君权神授的神圣,女性成皇也是佛和神的旨意。武则天标榜自己是弥勒转世,是未来佛,是释迦牟尼之后统治万世的佛,是其丈夫唐高宗驾崩后执掌大唐的不二人选。她给自己起名为武曌,曌的字面含义为日月当空,与佛教梵语“卢舍那"的光明遍照是一样的意思。相传,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的面相就是以武则天为原型刻画而成的,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祥、温存、亲切,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内心的穿透感。许是佛的保佑和庇护,武曌给大唐带来了开元盛世,千古女帝创造了华夏神话,并成了唯一。
变身女性的菩萨,尤其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其感召力和吸引的粉丝远远超过如来佛祖。妙香佛国妙庄王一家入佛的的美丽传说,让观音、普贤、文殊三大菩萨以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姿态走向了人间,拉近了菩萨跟普通大众的距离,在寻常百姓心目中,观音菩萨崇拜的效应比佛祖信仰来得更直接,救苦救难普度众生送子送福才是民众的真实心愿和现实祈求。就连远在边地的大理地区,自南诏大理国始,直到现在,都受汉传佛教密宗的影响,核心信仰对象就是阿嵯耶观音,也就是观音菩萨,白族人家好多不知道如来佛祖,但几乎无人不知观音菩萨,信仰极其虔诚。
菩提树下悟道时,释迦牟尼没有想到,他的道会成为一种宗教,他自己也成了佛。释迦牟尼更没有想到是,他踏入神州这块陌生的大地后,以他为崇拜对象的佛教会演变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三种传承,一种比一种丰富,一种比一种充满梦幻和传奇。但佛应该是满意的,无论是自度、度人,还是度世,东方的炎黄子孙和各族大众,多多少少已经信了他的道,而且还会一直信下去。
也许,这就是佛的大道,是佛教在中国的涅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