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和杨广,一个谋朝篡位,一个暴掠无道。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先说说王莽其人。翻遍汉书,王莽的罪在哪里?莫不过是即位之后的种种改革举措所造成的乱国(这种暴政值得商榷)。班固是东汉人,两汉本一脉相承(至少刘秀的口号是这么打的),那作为汉臣的班固大人,又是否能够客观的对待这位被刘氏判定是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呢?显然不能。在班固的笔下,对于王莽前期的表现,总结下来只有两个字,矫饰。如果果真如此,那王莽的矫饰真的是辛苦了点。西汉末代皇帝平帝即位之后,姑姑王皇后便识相的让王莽退避三舍,以免招致杀生之祸。初掌朝政的王莽没有完全领会姑姑的含义,一味的死心办事。后来得罪了平帝母亲傅太后,这才意识到,主动地交出了执政权力。卸任之后的王莽做什么去了呢?耕读。正如大多数儒生一样,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王莽也不过是想做个奉养母亲、读书治学的儒士。这实在像不上是个想篡夺帝位的人的人生表现。
但王莽最终是夺了刘氏天下,当了皇帝的,这是不可抹掉的事实。如易中天所言,一个王朝的灭亡,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个王朝内部出现了重大的问题,比如皇帝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另一种就是这个王朝该亡了,因为它已经阻挡了历史前进的潮流。很不幸的是,西汉王朝偏偏两个都占到了。自汉武帝以来的历任皇帝,几乎都无一例外的给王朝的没落打下了重拳。直到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奴婢买卖愈演愈烈、阶级矛盾加剧。而几任帝王只顾玩乐,官员吏治腐败,百姓民生早已不堪重负。王莽执政期间,从经济上着手,创立了即便今日看来也是极为先进的市场调控政策,稳定住了国家基础。可以说,这是一位治世之能臣的出色表现。
抛开汉王朝自身问题,那王莽本身就没有问题吗?不然怎么会是他来夺位?这一点曹操跟他是很像的。曹操曾说:若无我操某人,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这是大实话,但却不中听,所以我们就把曹操判定为奸臣了。事实却讽刺的却是曹操自己终其一身没有称帝。王莽呢,也是如此,在汉末的大厦将倾之时,他一手擎住了几根台柱。只不过他当了皇帝,而且还是封建王朝里第一个和平过渡的改朝换代,那这乱臣贼子的罪名只能是他来担了。
客观的来说,王莽的帝位是自己含辛茹苦几十年争取到的,这是值得肯定的奋斗精神;也是时代潮流推他上去的。或许,在那样的情况下,恐怕有些事情并不能完全由得了自己了。
在我看来,是封建大地主需要一个新的代言人,来巩固他们的特殊权益;黎明百姓期盼一位明君,来拯救苍生;王莽本人怀抱理想,想要实现自己的家国抱负。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都不值得批判。
杨广呢?这可是被史学家钉在了暴君的耻辱柱上,足以排进前三的有名的亡国之君。
杨广的皇帝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位前六年,和后期动乱时期。前期他都做了什么?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巡视西部平定边境,免去全国三分之一的赋税……单论这些表现的话,可算得上是千古明君的楷模了,就是一件大运河的天大功劳,足以让他排进明君排行榜的前几名。
可后期呢?要说暴政,在隋书中能找到的原因不过是滥用民力、三征高丽所引发的社会动乱。像商纣、夏桀那样的什么整天酒池肉林啊,杀人取乐啊,杨广倒真是没有。杨广是死在去江南的路上的,所有也就有了只为烟花三月下扬州才开凿运河的说法,这就未免太小儿之言了。稍懂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修筑这样一条举世的大运河,绝不可能是拍脑袋的决策和官员拍马屁的行为,短短六年完工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长期艰苦的策划、勘察、筹备。那杨广为什么要去江南给人留下话柄呢?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隋唐时期,江南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趋势,修建大运河更多的自然是为了交通便利、漕运运输和经济发展,杨广下江南则更多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进一步加强江南的统治基础,因为杨广这一生都是在路上的,十几年的皇帝生涯里,真正呆在京城不过两年,为了王朝的统治强固,在各处都留下了巡视的足迹。只是没想到偏偏最后一次去江南竟然成了不归路,唐代史官既然要给这个亡国之君加点色彩上去,无疑这是很好的切入。
对比王莽和杨广,两人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两人都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有着自己的理想王国,可偏偏都在即位之时就面临着生命岁月的考验,所以就都难免走上了急功近利的道路。两个人都被后世史书牢牢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且很难翻案的机会。但却鲜有人去探知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所带给那个时代以及后世的巨大财富。
客观来说,王莽和杨广都算不上乱臣贼子、暴君的行列,反而为后世留下来巨大的历史财富。在成王败寇、胜者为王的文化长河里,两个被时代打败了的人,被划入了寇的一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我们需要更加科学的价值观。想来,这样触摸起来的历史才是有温度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