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11写作Ⅰ有礼群
儿童通过什么认识世界?

儿童通过什么认识世界?

作者: 必须去看最蓝的天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16:27 被阅读29次

    当小的时候,儿童什么都喜欢往嘴里放,通过口来认识世界。

    再大一点,儿童喜欢用手来触摸一些东西。比如地上有小虫子,可能就会抓起来,不害怕也不畏惧。

    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同事的女儿,两三岁的时候,经常会在楼梯上跳上跳下一个小时,也不厌烦。

    这个时候的儿童是非常专注的。一旁陪伴的大人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会去打断孩子“这有什么好玩的?”这样的次数多了,儿童很有可能长大之后注意力很难集中。

    儿童是通过感觉去认识世界的。

    上面几个例子儿童在用自己的手口,肢体去触摸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智力,发展概念。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里,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画画,把树叶画成红色,树干画成绿色,老师想过去给她纠正,蒙台梭利制止了这位老师。这个时候儿童严重的景象还是一个未被理性修整的对象,从成人角度来说“他还没有成为环境的观察着者”,他知道颜色,但他的注意点不在颜色上。过了一段时期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开始变了,树干画成棕色,树叶画成绿色,把花画成红色,蒙台梭利说,这个时候,这个孩子成了生活的观察者。

    孩子发展智力,认识世界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只需要等待他的认识,不要人为的干预,同时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孩子适当的年龄提供适当的环境即可。

    由此想到在教学中,有一些抽象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具体的形式来引导孩子认识。

    1.使用教具: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的时候,我们要认识点线面,那么就可以拿实实在在的正方体长方体,先让孩子看,看完之后可以让孩子来触摸,然后等他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告诉他摸到的哪是面,哪是棱,哪是角,哪是点。由此把这些概念跟具体的实物感觉,在他的大脑中形成联系。

    再比如学习带余除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些积分卡或者其他的东西,来真的分给几个小朋友。让他们观察到每个小朋友能拿到几个,还会剩下几个,然后接着再分一次,让他们观察,又能拿到几个,又会剩下几个。那么接下来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放在一起分的话,会拿到几个,剩几个;如果从第一次分的里面拿走一部分,每人会得到几个,还会剩下几个。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他去了解,带余除法的可加性,可减性。

    教具最好让孩子看到并摸到,从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实实在在的生活,被感受,被理解。

    2.与生活建立联系:

    比如学完长方体正方体之后,可以让孩子回家去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第二次课的时候可以自由的发言,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再比如学完带余除法之后,可以让孩子回家之后拿一些东西来分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从而观察剩余的这个数,与他们拿走的那个数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了1000这个数之后,很难在大脑里面建立起来1000的概念,并不知道1000到底是多少,到底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老师给他们布置作业,回家之后带着爸爸妈妈到外面散步,一边走一边数数,数到1000步,连续做一周,慢慢的孩子就有了一千这样的概念,也知道一千步大概是多远。

    上面这两种方式,都是在用具体的方式,让孩子把抽象的知识跟生活建立联系,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孩子逐步认识世界,发展智力。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朋友曾经说过一段话,“你给一个三岁的孩子讲什么是爱情。你给他讲的死去活来,惊天动地,他能不能懂得爱情?只有当他恋爱的时候,他才知道爱情是怎么回事!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看<罗密欧与朱丽叶>,朱丽叶把窗子推开,罗密欧说,“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我当时读到这,怎么觉得,怎么能这么赞美一个人呢?简直是胡乱赞美嘛!后来当我恋爱的时候才发现,那赞美简直太好了,我感觉到了,才走向表达概念。这个感觉是我自己的,别人不能灌输给我,就像学习骑车游泳一样,别人不能。”

    孩子的智力发展,认识世界也是如此。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让他真的去认识到这些东西,感受到这些东西,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通过什么认识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bc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