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姜文的电影,就像喜欢姜文的人,喜欢他的狂傲不羁,喜欢他的自说自话,喜欢他的外在的痞气和内在的坚持。因此,他的电影一个不落地都看过。
今天给大家安利《阳光灿烂的日子》,试图从影评中挖掘姜文电影的精神内核,理论性强,有些抽象,如果无法静心看完,忽略我,直接去看电影吧。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中国青春片鼻祖的魔幻现实主义精神内核
阿黛|文 网络|图
青春片鼻祖
自从2013年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国内刮起一阵青春影片之风,《重返20岁》《匆匆那年》《左耳》《七月与安生》《同桌的你》等青春影片层出不穷,到处宣泄着青春的躁动,仿佛走进了分手、堕胎、车祸、死亡的套路胡同。
但真正的青春,并不狗血。
要说中国最好的青春片,莫过于国内青春片鼻祖——《阳光灿烂的日子》。同样是躁动,是情怀,是不安分,是伤痛,但姜文的青春时代,是“黄金时代”,更是一个无法替代但终将消逝的时代。
有媒体评论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
20多年后,依然如此。
姜文的青春,就是那一代人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魔幻现实主义理论
魔幻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后来逐渐发展成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共同的艺术倾向和风格。
尽管魔幻现实主义在当下广为人知,但对其含义的认知都无定论,在相关的探讨和争论中,一直都是歧见和共识并存。
魔幻现实主义的根基和目的是现实主义,魔幻是一种外在形式。它的主旨并非是表现现实里的荒诞与夸张,而是用特定的夸张和荒诞来表现某种现实,并借助幻想揭示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秘密。魔幻现实主义“通常具有将客观现实和以某种信仰或观念意识为基点的主观真实相交融的特点”,并常用夸张怪诞、打破时空界限等手法来进行非理性描写。
电影也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姜文的电影体现得尤为明显。奇幻的梦境,荒诞的情节,夸张的表演,主观化的叙事,非线性的时间,封闭静止的空间等等都彰显了姜文电影里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但在这些魔幻色彩背后,则注入了姜文对现实世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思考。
主观化和陌生化的历史观
姜文说:“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是一种经过取舍、重新构建的个人印象。在我们记住过去某些事情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忘记过去的另一些事情;随着记忆的积累和叠加,我们脑海里的事物还是会出现断裂和错接。”正是姜文的这些经验与记忆的断裂和错接,直接影响了姜文电影里的历史叙事。使其影片在魔幻色彩的外表下,真实地表现了充满人性的主观世界,对传统历史进行另一种“真实”的重述。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其他无数常规的沉重的文革题材电影不同,它是一部讲述青春和成长的乌托邦式的文革岁月。对于整个民族而言,文革无疑是一场浩劫灾难,但对于那群大院里无拘无束的边缘青春少年而言,则是阳光灿烂的岁月。文革岁月里畸形的生活状态,对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但是他们青春的躁动和激情以及乌托邦的英雄成长梦,在虚妄和美丽之间的幻灭,充分寄寓了姜文内心对青春沉思的甜蜜与苦涩。
影片对文革抛却了传统的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对之做出了诗意化的处理和表现。历史成了审美对象,在特定的历史下,影片成功地表现了那种青春记忆的飘忽、迷惘的诗意。成年后的马小军忘情而伤感地回忆了少年马小军青春里孤独的激情,灿烂的梦想。
姜文曾经这样写道:“有人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在批判地表现文革,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文革对国家、民族是一场浩劫,这没错,可是对于当时我们那些半大孩子来说,就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没有束缚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就是要把那段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毫无疑问,姜文用灿烂的色调表现了乌托邦式文革岁月的真实,尽管这种真实只是个人记忆和想象中的历史。
非理性化的狂欢人物
姜文的电影以其个性化的言说,向大众传达着一种非理性的、狂野浪漫的情怀,而他也被人们称之为“清醒的疯子”。他的这种孤独的激情除了体现在“神奇的现实”之外,也体现在对“神奇的人”的塑造上,即非理性的狂欢化人物。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为观众设置了一个骑着木头的傻子形象,他虽然在影片中并未直接参与事件的缘起,但他却成为一个符号贯穿影片始终。作为疯子,他没有价值判断,不遵循现实原则,因此他更代表的是一种源于内心最本能的一种行为驱使,他代表了马小军一类青少年躁动的内心世界。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打群架,泡妞,抑或是马小军对米兰的想象,都由这个疯子而见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不仅见证了马小军们成长中的欲望和挫折,更折射出了他们内心世界最非理性的,最狂欢的精神本体反应,随着疯子在最后镜头里台词的转变,它无情地向我们宣布个人记忆的虚空和青春乌托邦的破碎。
张扬的欲望表达
对于姜文这位充满激情和性格张扬的电影导演来说,他往往热衷于关注人的原始欲望。他的电影以张扬而魔幻的形式还原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欲望的真实世界,并始终坚持如一。
姜文尤其对原始欲望中的性冲动和暴力冲动体现得尤为明显。
《阳光灿烂的日子》集中体现了青春期原始欲望里的性冲动和暴力冲动。
原始欲望里的性冲动是青春期的重要表征,在影片中姜文以诗意的电影语言肯定了这份性冲动。在军队大院里,孩子们的集体活动就是与性有关的活动,泡妞,玩接吻,洗澡时的生理冲动,偷看性电影,对米兰的性幻象和强暴等情节,成为少年性游戏的全部乐趣。相对于成年人的虚伪而言,他们天真无邪的性萌动是美好的。
即便是最后马小军的性冲动在释放之后又复归压抑,但它依然以一种成长必经的姿态向观众宣告了他内心美好的性萌动和张扬的激情。与这种美好的性冲动相反的影片则是《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禁止性欲的年代,但在姜文眼里这一切都应该是充满激情的。无论是疯妈在失去丈夫之后生活在自己的性迷惑和性幻想里,还是梁老师渴望性而又恐惧性的自我压抑里,再或者是林大夫风流成性浑身散发性气息的身体,都是一种关于人的原始欲望的多样表达,特殊时期下对欲望的压抑,总是不尽人意的。姜文用色彩斑斓的电影画面,隐喻这一充满激情的革命年代里关于欲望和身体的话题。
除了性冲动之外,暴力冲动也是姜文所擅长表达的。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与性冲动相比,暴力冲动是青春冲动中最直接与最外化的表现。当青春期旺盛的生命力无处宣泄时,暴力成为一个有效的突破口。马小军这类少年除了在性活动中满足自己的青春萌动外,其他的一切矛盾都是通过打架斗殴来实现。影片中多次用欢快激昂的音乐背景,渲染了打架斗殴的激烈场景,这种不顾后果的暴力欲望之下的非理性行为,恰如凶猛的动物行为。尽管姜文对这种非理性的暴力冲动采用调侃的方式缓解观众的视觉冲击,但依然能够看出姜文作为一个男人对暴力冲动下雄性荷尔蒙的激荡所持有的默许甚至崇拜的姿态。
孤独与激情
姜文说:“电影是梦,在我来说,是想表现一个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我觉得电影对我的吸引,有一点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出一个似乎存在的,让你觉得比现实世界还真实的一个世界。”其实,这个世界便是姜文的彩色的主观世界。在他的世界里,荒诞、奇幻、瑰丽和狂欢比比皆是。那些魔幻的手法和技巧不过是梦的颜色,而梦的内在世界是他一个人的世界。他在社会既定的概念和逻辑中,逆向、他向或者多向的重新思考和阐述,在无法管辖的自由地域上展现出自己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和激情,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关于欲望,关于死亡,关于秩序,关于梦。
(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阿黛小姐,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