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灵通岩

作者: 陈旭山 | 来源:发表于2021-02-13 09:03 被阅读0次

1.

去了灵通岩才知道,灵通岩只是灵通山众多山峰之一。2011年,灵通山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方圆37平方公里。在黄道周时代,灵通山称大锋山或大矾山。《梁山锋山赋》记载,大锋山三十六峰,灵通岩是其中一座山峰。有一种观点认为,黄道周题写了“灵应感通”之后,大锋山才改名为灵通山。现在,人们说到灵通山或灵通岩游览,其实指向同一地方,即作为旅游区的灵通岩。

天朗气清的日子,我们几位刚退休的老同学驱车前往灵通山,攀登久负盛名的灵通岩。到了山下停车场,因在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戴上口罩,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然后才进山。

我们沿着曲折的石阶向上攀登,山道两边,仿树干的绿色水泥栏杆和修竹茂林融为一体。类似松鼠的小动物在树林里跳跃嬉闹,不避生人。人动景移,心随情怡,大家不时赞叹自然界的巧夺天工。同学说,现在登山容易多了,以前有的地方没有石阶,要抓住铁链扶着铁梯爬上去。我抬头仰望,嶙峋的山石奇形怪状,束腰形状的巨大山体危然欲倾,让人有逃离现场的冲动,灵通岩真的险峻。

我们登一段台阶就停下来,喘息片刻,再继续攀登。沿途只见险峰奇石,如刀削斧凿。越往高处,越是烟云迷蒙。从山下停车场到灵通寺,也不知道登了多少级台阶,走走停停,倒也不觉得太累。

我们登上灵通岩,山门上彭冲题写的“灵通岩”三个大字金光闪闪。再登上几十级台阶,到了立柱构架的拜堂,再拐上台阶,眼前豁然开朗,山腰向内缩成又长又宽的岩石回廊,形成敞开式天然岩洞。巨大的平台中间是庄严的圆通宝殿,外侧两边耸立两座观景亭。在古代,文人志士在此潜修研学,据《黄道周年谱》记载,1604年黄道周20岁,在平和大锋山居住,就是住在这里。

2.

黄道周平生乐山,自号石斋。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削职为民,归家途中游览了黄山、九华山、庐山等名山,深有感触。回家后写了《梁山锋山赋》,其中描写灵通山:

“飞颉馋睨,亦可万仞。洞壑绵亘,钩梯悬绝。猿鸟四时腾空径度。其岩廊峗嵌,或数千步,皆在山膂,如束腰帛。其垂瀑瓢注,或数百尺,皆自山囱而下,如作鬓结。(1)”

飞鸟在空中俯瞰壮丽的灵通山,犹如万仞深渊。洞壑交错,崖壁上垂挂着铁钩悬梯,岩廊嵌入峭壁,飞禽走兽自由腾飞跳跃,瀑布像鬓结一样飞泻而下。

黄道周奇思妙想,从飞鸟的角度描写灵通山的山川洞壑。这就像现代人使用无人机,盘旋在灵通山上空俯瞰拍摄。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垂瀑瓢注”的美景,这让我想起了当年黄道周描写九仙山“飞泉下滴,夏冬不枯”的情景,现在也不存在了,由此可知,明朝时期的气候要比现在湿润得多。

黄道周把九华山和梁山,黄山和大锋山作比较,认为彼此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梁山和大锋山完全不输于九华山和黄山,“或有过之,无不及也”。如此壮丽的山川,为什么很少人知道呢?其原因在于“僻在遐荒,舟车阻修”。因此,灵通山只能小范围内为人所知,也只能在“樵夫牧子”中产生影响。黄道周从中领悟到:

“故德无崇卑,通途者贵;声无奄达,习耳者隆。苟托处之离群,宜修名之不立;苟清明之在躬,虽遁世其何闷乎?”

道德没有高低之分,通达者尊贵;声音没有大小区别,适合耳朵就好。如果想离群隐居,就要追求名声而放弃名利;只要身心光明正大,即便避开了俗世,也不会寂寞烦闷。黄道周认为隐居的目的是“修名”。通过学习和修养,拥有美好名声,达到儒家“退则独善其身”的道德理想。

3.

灵通寺的长廊平台向外凌空架起,铺上石砖竖立栏杆。我站在栏杆边,天风拂面,群山茫茫,山下静谧的村庄点缀在丘陵起伏的绿色之中,东南方向一泓碧蓝湖水,那是以新荣村命名的水库。几百年前,黄道周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崇祯六年(1633)秋天,徐霞客千里迢迢从常州来到漳浦拜访黄道周,恰好黄道周外出,徐霞客留下口信,独自前往灵通岩。黄道周知道后,乘坐竹轿追了百里才赶上。两人一起游览了灵通岩,顺道拜访住在灵通岩的刘完公,没有遇见又碰到下雨。他们住在山上,两位老友促膝谈心,共叙衷肠,还抓阄分韵写诗,各写了十六首七言绝句。

“徐霞客自毗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觅篮舆追之,百里乃及。相将于大峰岩(今灵通岩)次,兼访刘完公,不值阻雨,分阄各得十六韵。(2)”

黄道周《分阄十六韵》的序言和诗中小注为后人呈现了一段珍贵历史。《薇》韵小注“山下是三十年前馆所”。黄道周站在洞口,俯瞰山下村庄,告诉徐霞客三十年前曾经在乡间村舍设馆教书。《齐》韵小注“尝再至此山,为风雪所阻”。黄道周回忆年轻时有一次冬天登灵通岩的情景,“少年曾此辍攀跻,冻雪摧松十丈梯”。那次上山受阻的经历,现在成了和徐霞客聊天的有趣话题。《搜》韵小注“刘完公已出铜海”。刘完公原来也住在灵通岩,黄道周和徐霞客想拜访他,可惜他已经回铜山了。刘完公即铜山举人刘善懋,崇祯三年中举,考进士没上,索性安贫乐道,隐居不仕。刘善懋留下的资料很少,如果不是黄道周留下文字,后人就不知道他也曾经在灵通岩居住过。

4.

圆通宝殿是灵通寺主殿。同学们焚香虔诚朝拜,我也持香鞠躬。右侧岩壁边摆放“石斋书屋”木牌,介绍黄道周在此读书事迹。岩洞深处,玻璃柜中间端坐着丰脸浓髯神像,下方横书“黄道周先生”。边上一座旧碑,横刻“灵应感通”,中间竖刻黄道周、林釬、陈天定神位。两边竖刻“灵岩留胜”“通天首迹”。

从石碑得知,林釬、陈天定也在灵通山留下足迹。林釬龙溪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大黄道周七岁,官至东阁大学士,尊称林阁老。林釬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辞官归隐,移居南靖县丰田镇古楼村,他的故居后人称之阁老楼。天启五年(1625),黄道周也因忤逆魏忠贤而辞官回家。相似的遭遇,共同的价值观,使他们走到一起,“时林釬自龙溪移寓邑之中埔,道周尝数四往来其家,谈论古今时事,夜不寝。(3)”

陈天定也是龙溪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是陈士奇、陈瑸同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他是林釬的表弟和学生,其道德文章深受林釬影响。他和林釬一起辞官,一起复官。他也是黄道周好友,崇祯十三年(1640)因黄道周朋党案受牵连被关押。明亡后遁迹山野,贫困殉节。

民间流传“十七举子十八中”的佳话,据说陈天定有十七个学生进京赶考,竟传来考中十八个进士的喜讯,原来随行书童也报名参考,一同高中。黄道周也有类似故事,相传黄道周在灵通岩下设馆教书,十九个学生十八个考中秀才。没考上的学生是黄道周外甥陈富,后来他凭借所学知识发家致富。还有一个版本,黄道周在渔鼓溪顿坑村教书,九个学生考中了十一个。原来他自己和九个学生全部中举,做饭的伙夫因为旁听课业也考中举人。

故事是老百姓编的,人们把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融汇在故事情节当中,代代传颂,起到了教化作用。把好的故事附会给好人,把坏的情节添加在坏人身上,让好人更好,坏人更坏。这偏离了历史真实,但达到了塑造人物典型目的,这是传统文化特点之一。

5.

山上风景很好,我们逗留了好长时间,才依依不舍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大家小心翼翼,下到半山,有同学说腿肚子在打颤了,我的膝盖也隐隐发酸作痛。想象明朝,上下山更加不方便,而且险象环生。那么,为什么古人选择住在陡峭危险的山上呢?也许古人认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勇于攀登高峰,敢于潜修岩洞,这是对肉身的挑战,也是对毅力的考验。古人相信上天有左右人间的意志,而灵通岩正是“通天首迹”之地,黄道周等先贤在这里修行,是为了感应上天,掌握真理。

这来源于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即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到了宋代,朱熹提出“天理”概念,形成了完备的理学体系,其核心就是要人们格物致知,领悟天理。

明代许多学者把学问的终极指向《易经》,黄道周正是天人感应理论的实践者,他的《三易洞玑》《易象正》都是天意指导人事的著作。他认为《易经》隐藏着世间万物的奥秘和规律,是天意在人间的体现。他通过易数计算,反复论证,发现《易经》的盈亏消长和人间的盛衰起伏周期完全一致。他甚至计算出一卦的长度是六十七年一百零五天,其天方盘就是计算天地运行规律的计算器。他自认掌握天理,跟崇祯皇帝说:“臣自少学《易》,以天道为准,以《诗》《春秋》推其运候,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失一。(4)”黄道周这些理论微妙精深,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了。

我们回到停车场,再次驻足回望,灵通岩仰之弥高,万古如斯。人们兴高采烈登山游玩,只不过把它当做一处风景名胜。而对于古人来说,灵通岩是通灵圣地,是哲学意义上的名山。

                                                       20210210

注释:

(1)《黄道周集》翟奎风等整理,第1776页

(2)《徐霞客游记》褚绍唐、吴应寿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65-1168页

(3)乾隆《南靖县志》卷六

(4)《黄道周集》翟奎风等整理,第175页

相关文章

  • 天人感应灵通岩

    1. 去了灵通岩才知道,灵通岩只是灵通山众多山峰之一。2011年,灵通山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方圆37平方公里。在黄...

  • 天人感应

    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以来,对于量子纠缠的研究就一直是量子理论基本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量子...

  • 天人感应

    连着两天两夜的雨,好似接受了某种号召,那不急也不缓的雨滴齐刷刷、慢悠悠、不乱节奏地泼撒下来。 天有灵性,为之动容,...

  • 天人感应

    自我感悟五 孙昊祖(孙占东) 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我是了解、掌握和运用自我的第一人,也是达到自我两种无极...

  • 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思想当中的感应,在对象内容上有物与物的感应、人与物的感应、天与人之间的感应。董仲舒以为,物物相感,人物相通...

  • 天人感应

    春来百虫一声鸣,番身一转离泥中。 始知来回有途径,一跃飞居便成龙。 三年两年一年谋,恰与天心同接轨。 ...

  • 天人感应

    有时候 愁丝缠绕心尖 不知道与谁倾述 恰巧 属于阴雨时候 有那么一瞬间 觉得 天与己同哀 无语之言 得天聆听 降雨...

  • 咏灵通岩

    万丈悬崖陡峻倾,珠帘垂瀑竖门屏。 山衔古寺穿云入,洞隐流泉倚树听。 (新韵) 注:①灵通岩(山):位于福建平和大溪...

  • 从“天人感应”到“天人互泰”的飞跃

    从“天人感应”到“天人互泰”的飞跃 ——立群 天人感应,文字记载源于古代《尚书·洪范》,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之...

  • 道教常识四

    31、问: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答: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人感应灵通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ls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