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作者|海蓝之昕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84771/506f23dff0752892.jpg)
周末值班,一位同事带自己上小学的孩子来单位写作业,中午围桌吃饭,恰好当天餐桌上有一盘明虾,刚落坐,父亲知道孩子喜欢吃明虾,就抢先给孩子夹了四、五只大虾,孩子看在碗里的,眼睛瞄着餐桌上的,转眼旋转餐桌,把盘子端起来,倒了一大半在自己的不锈钢餐碗里,而做父亲的居然没有制止小孩的行径,同桌吃饭的侧目了这对父子,打心底鄙视他们。那情那景至今历历在目。
现在每每去单位食堂、饭店吃饭,感觉就像进了菜市场吵闹得紧,想起祖母给我们立下那些吃饭规矩,进餐时“食不语”,夹菜时“毋固获”,喝汤时“毋流歠(chuò)”,回忆起来未免心生感慨、温暖与敬意。
祖母的出身是“地主囡”,是有封建思想、民国遗风的老式女子,150CM出头的个头,常年盘个老式的发髻,一成不变的士林兰对襟上襦,一双盘足小脚,堪比七寸金莲,但小巧玲珑的祖母在大家族里是极具威势的。
小时候,我们这些做孙辈的都没有彻底弄明白,祖母的威风到底来自哪里?祖母的娘家来自一个有三千多人口的吕姓村庄,三、四岁的光景,跟着父亲去过几回祖母的娘家拜年,印象中是很大的四合院,雕梁画栋、天井种有很多不知名的花草,随着祖母和父亲的离去,记忆越发的模糊了。
祖母嫁给祖父也算门当户对,祖父的父亲是晚清秀才,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考入黄埔军校,作为小儿子的祖父,太爷爷考虑时局动荡,安排祖父学了裁缝。祖母嫁过来以后,生了六个儿子,军阀混战,家口众多,日子自然清贫,祖母依然把家打理得紧紧有条。
缠足的祖母自然是出不了远门的,除了忙乎家务和手工活,协助各房媳妇带大十五孙子孙女,是她几十年的主要任务。
不谙世事的堂兄弟姐妹们,对祖母是既爱又恨的,因为祖母对我们非常严格,处处给我们这些孙辈立规矩,讲规矩,性格执拗的堂哥就挨了祖母不少的打,不少的骂,后来最挣钱的还是此堂兄,也许和祖母的特殊待遇有关吧。
大家族里家口多,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最能体现修养、家风家训。从记事起,吃饭的时候总是祖父祖母坐“上桌”,伯父、叔叔坐旁边,伯母、婶子、小孩坐“下桌”。如果祖父祖母没有先坐下,小孩子是不能坐到饭桌上的,即使孩子们早已是眼巴巴,即使是再饥肠辘辘,如果祖父母没有先动筷子,即便是有自己喜欢吃的菜,也只能忍着,等长辈们先动筷子,孩子们才能去夹。
如今,很多家庭,总是把孩子奉为上宾,而对于家里的老人,却总是一副忽略的态度。最年长的人坐上位,其实就是告诉孩子不要忘了尊重老人和长辈,对长辈的尊重,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
现在也会遇到很多孩子、成年人,吃饭的时候总是吧唧着嘴巴,喝汤的时候呼噜呼噜作响声音很大。或许是从小就受“老规矩”的影响,我真的很受不了别人吃饭发出很大的声音。祖母告诫我们吃饭手要扶碗,以口就食,不吧唧嘴,其实就是告诉孩子礼貌真的很重要。
祖母更不允许我们用筷子敲桌碗,记得小堂弟有一回拿筷子敲碗,祖母就把他晾在一边,直到他泪眼婆娑认了错,其实祖母是在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宽容大度的品性啊。对着人或菜咳嗽或者打喷嚏也是不允许的,当然这和自我约束息息相关。
祖母要求孩子们吃饭的规矩还有很多很多。坐相、吃相、不抖腿、不耸肩、不在碗头直插筷子、不能说“要饭”、不能拿舌头舔碗……
记得拿舌头舔碗的我,还是遭遇过祖母白眼的。6岁时秋冬交替时节,祖母嘱咐我吃净食碗里的玉米羹,黏稠的玉米羹挂在碗壁上,凭筷子是吃不到位的,我自作聪明伸出长长的舌头把碗舔了一个干净,被祖母料理到后,直接翻了一个白眼,我知道对别人翻白眼的祖母肯定是有话要说的,“你是人,不是狗!”这句话烙印我脑海里,让我记忆一辈子。
回忆起祖母的这些吃饭规矩,也许很多人会认知老规矩呆板繁琐,在我祖母认为它们却是最重要的家教礼数,它不仅让我们学会如何吃饭,祖母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感恩我生命中最后的那个小脚女人,那个给我们立很多规矩的祖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