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领导力发展或软技能培训的朋友们都知道下面这个模型。
一个人要想取得期望的成果(outcome),必须展示出相应的行为(behavior)。行为的有效性名为能力,能力(capability)是可重复的行为。而行为的发生与能力的发展都植根于相应的心智模式(mindset)。
什么是心智模式(Mindset),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底层的信息过滤和处理机制。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如果不能对外部信息进行有选择地回应,我们就不能生存,只不过这种选择通常是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
有人给这个模型起了一个简洁的名字,叫做Be-Do-Have模型。如果你想得到什么(Have),必须要做些什么(Do),除了行动,别无它途。你能否做发出相应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你相信自己是什么(Be)。Be对应Mindset层面,Do对应Behavior/Capability层面,Have对应Outcome层面。
Mindset这个概念及其构建的逻辑,对于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以及人格和能力的发展有很强的解释性和指导意义。
我们这个系列文章是谈国学,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生起一个疑问?中国文化是偏向人文的(相对于西方文化是偏向哲科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人和人际关系上面了(相对于西方知识界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自然科学上面),可是怎么没见我们的先贤们谈过Mindset这回事呢?
其实谈得不要太多,所有的经典都在谈这个东西,只是我们自己读书不用功,认得了字会不了意而已。
先贤们谈论Mindset时不会用“心智模式”,“心理结构”这些时髦的词汇,他们用的是另一个词,叫做“德”。
Mindset = 德
你可能会觉得我生搬硬套,可你仔细想想,“德”是什么?“德”是“道”的人格化表达,得“道”之人谓之有德或大德。“道”是什么?“道”是某种规律性或者规定性,这种规律性或规定性周遍万有,落实在生命中我们把它叫做“德”,Mindset不正是某种规律性或规定性在思维中的表达么。
当然“道”是无形无相的,所谓得“道”不是真的抓住了一个“道”,而是体悟到“道”的作用无所不在,充盈我身,遍及万有,因而语默动静都自觉遵道而行。
当然,说Mindset = 德也不对,更准确的表达可能是Mindset ∈ 德。
把“德”解释为Mindset,你就很容易理解古人关于德和才的论述了。司马光说: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德”对应Being level,“才”对应Doing level,德和才的逻辑关系就是Being和Doing的逻辑关系。
《大学》里说: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综合一下,我们就得到了德、才、财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跟西方人又不太一样,西方人擅长逻辑思辨,他们说什么事情总是先定义概念,然后界定概念与概念之间分野,再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逻辑。比如他们要搞一个领导力模型,会很清楚地确立哪几项属于Mindset,哪几项属于Capability。
与此相对,中国人更在意知行合一,不愿意把Be和Do两个部分清楚地分开,而且崇尚微言大义,概念定义也懒得做,模型就更少见了。
中国人倒也是搞了几个大模型出来,比如太极,五行,八卦乃至六十四卦,说明中国人不是缺乏建模的能力,而是态度上不屑于做,正契合了Be-Do-Have的意旨。
因此,中国人提出的每一个“德”,都兼具Being和Doing的成分,比如仁义礼智信,你既可以把它们看成5个Mindsets,也可以把他们看成5种行为。
如果把Being和Doing置于坐标的两极,我们就能看出儒家和道家对Mindset看法的不同,儒家更重视Doing部分,道家更重视Being部分。因为道家崇尚无为,反对一切人为的痕迹,而儒家非常地实践导向,为了践行核心价值观,宁愿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老子才会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而孟子则说: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中庸》里有一段话,展示了完整的Be-Do-Have逻辑结构。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孔子的这段话,当时是对鲁哀公说的,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领导力模型,孔子为他那个时代的执政者设计的。但是其中的义理,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比如孔子提到的三个核心的Mindset:
“知(智)”相当于我们常说的Learner mindset,Growth mindset,与之相对应的是Knower mindset,Fixed mindset.
“仁”相当于Player mindset,与之相对应的是Victim mindset,因为仁的本质是连接,力行近乎仁,就是努力不要失去连接,而Victim mindset心理上已经将自己隔离了,出局了。
“勇”相当于时时处处践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所以知耻近乎勇。
而孔子所说的5个修行的道场:君臣(对应职场)、父子(对应家庭)、夫妇(对应亲密关系)、兄弟、朋友。如今不也还是这5个么。
用“德即Mindset”的视角来重新阅读经典,你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上一篇:《什么是国学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