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3.8.31)
今天上午,数学教研组开展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教研组长周婷老师邀请我和大家聊一聊。聊什么呢?结合教育的根本任务,决定与大家聊一聊关于学科育人的话题。
一、用什么育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此,所有教师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导师。有所差异的是,不同学科教师育人的载体各不相同。语文教师依托语文育人,数学教师依托数学育人,英语学科教师依托英语育人……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依托和立足各自所教学科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二、怎样育人?
育人载体已经明确,接下来,要关心的是如何实现,即怎样育人。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与大家分享如下两点:
(一)厘清关系
教学中存在多组关系,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认识。比如,过程与结果。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当然过程、结果都重要。不过因情境不同,也侧重不同,具体做法不同。再比如,引起普遍关注的作业管理。“作业设计”与“作业批改”,哪个更重要?经现场了解以及日常观察,老师们普遍在“作业批改”环节投入时间较多,而在“作业设计”环节重视不够。这就是一组先有认识偏差,继而导致行动偏离的关系。亟待我们厘清,还“作业设计”优先于“作业批改”的应有地位,以教师的专业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的事半功倍。
此外,还有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哪个环节在这个系统当中更为根本?老师的不幸福感,甚至是挫败感,也常常与此有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是作业,还是上课,都需要在起始阶段多做设计,奠定基础。所谓万事开头难,也有此意。认真对待,就会获得良好的开端,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看见学生
教师要俯下身去,看见学生,看见儿童。成人,尤其是妈妈们喜欢逛街,也喜欢带着孩子一起,并将此纳入亲子时光,自以为美好。不料,被妈妈牵着的孩子看到的不是琳琅满目,而是满眼或粗或细的腿。教的法子,应是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所以,当教学设计在教学现场遭遇滑铁卢的时候,要反思这样的设计哪里与学生距离太远,以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无法取得效果。为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可借助访谈或者问卷等方式,再结合已有教学经验,站在学生立场,预设教学,展开活动。活动之后,及时反思,对已经暴露出的做法进行适时改进。
从年龄来看,我们俨然已经不属于儿童世界,但为成为经师、成为人师,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走近,再走进。任重道远,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直至身为教师的一辈子。
三、育什么人?
新学年的岗位调整以及课务分工已经全部确定,凡有变动,新旧老师都在班级群里,面向全班家长做交接。
(一)辞旧
为把新任老师介绍给家长,前任老师先要向家长告别。共同围绕孩子,合作奋斗过,不论时间长短,总都是有感情的。但在交接的时候,需要把所有不利于整体工作推进的小心思、小情绪都收拾起来。任何不小心的流露,都会被聪明的家长捕捉到,潜藏事态可能失控的风险,因此,这种告别也是对老师情绪管理的一种锻炼和考验。
(二)迎新
相比较而言,迎新要轻松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建立起关系即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喜欢,家长对老师的认可,并不因为一份自我介绍,而系于未来老师对学生引领的爱心、耐心以及慧心。
如果前任老师与学生以及家长关系非常融洽,无形当中,接任老师会感觉压力。不过,年轻的老师,都会化压力为动力,用自己的热情、努力以及随年轻而来的优势给学生以及家长带来不一样的探索与学习,成就另一番风景。
截止日前,所有班级群里,辞旧与迎新都在平稳进行。可见,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站稳和守住了家庭教育阵地,不再无限放大和迷信合作伙伴,对学校教育以及教师引领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有更加理性和务实的认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也开始明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是为了固定的一群人,而是服务和温暖所有走近自己的孩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育教育视界中的所有人。
----写于2023年8月31日,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