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乡土中国,社会是不鼓励女性读书的,甚至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今天,读大学的女生越来越多了。可如果你观察一下理工类大学,女生的比例还是相当低的。两性的分科特征非常明显,在外语、医学、财务以及文科类院校,女生相当集中,而理工类则明显少很多。就业岗位也一样,甚至读书的品类似乎也带有性别特征。
选择是主动行为,它能折射出社会的观念结构,对它变化趋势的观察也可能蕴含着某种洞见。
如何解读这类社会现象呢?就算是在西方,这类性别特征恐怕也是存在的。宏观上,已有的职业性别结构对就业选择、学业选择和读书品类等有更多的牵引作用。
微观上,男孩子更逆反,更没耐心,更贪玩。女孩则相反,因此似乎更习惯类比思维,记忆力更好(至少看上去是那样),相对更保守…。
竞争力源于何处呢?马斯克强调“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而这是始于好奇心和质疑一切的一种态度。如果马斯克是对的,这对基因里更多进攻性的男生比较有利。
而如果更相信权威和常识,更温和更保守,就会倒向类比思维,远离第一性原理。通过对身边女性的观察,发现就算是很聪明的女生挑战权威的也不多。她们往往下意识地选择了对传统和权威的认可。
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男人的体力优势丧失殆尽。其实,职场上一切性别特征都有某种程度的减弱。女性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传统的男性岗位。这趋势给了女性个体一种暗示,边际才是机会最多的地方。
简单说,如果一个女性个体从读书、思考、选专业、择业等方面更趋近于男性传统,那么就把自己放在了大趋势的“高梯度”的位置,让自己有了一定的势能。
你可以用“反证法”来验证,如果这种位置对女性不利,那么边界又为何会扩张女性这一侧呢?
适应这种高梯度的生态环境,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包括阅读更深刻的书籍,更多的第一性原理方面的思考,以及更多创新性的尝试等。也可以说在认知和实践方面都更有“侵略性”一些。
别误解,女人当然不该成为女汉子。女人味是女性的优势,柔不等于不坚韧,女足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改变始于认知的突破,读不一样的书,就是很好的开始。我总感觉周围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女性未能达成她们的理想状态。
为什么不从读书(广义的)开始改变呢?因为如果潜能没被挖掘出来,那么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开拓视野,而书(当然得是好书,至少是好作者)里的视野不仅不受行动空间的局限,读优秀作者的书,本身就是一种“隔空交流”,如果读懂了文本背后的深意,就会内力大增,日后的一招一式便有了根基。
希望触碰这类主题不会落得俞敏洪那样的下场。我想多了,我根本不值得被骂。
说了那么多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它到底是什么?就是一种把判断安放在证据和逻辑的基础上,而不是选择廉价的权威观点。
天文学之所以可以仅凭对行星运动和恒星光谱等少量信息,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宇宙学,这就是最典型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无数的天文学模型不仅要求与观测相符,逻辑自洽,模型间还需要“它恰”,推翻一个模型的结论,就可能涉及很多关联模型。严谨是从罗辑开始的,女性在这方面的关注,难道一定会输给男人吗?机会就是藏在“传统大幕”的背后,从选择第一性原理开始吧,马斯克就是这么践行的。
注:配图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