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家长看到孩子顶嘴、自伤或者回家就关门,不和自己说话的时候,总觉得孩子是叛逆了,其实是父母缺少对孩子的觉察和表达。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叛逆不是孩子的错》,我们要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大脑,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第二,我要教会大家如何觉察和表达。觉察和表达的句式就是“我句式”,例如我看到你做了x,我感到Y,然后我希望你能Z。
归纳起来包括三个部分,X是事实,y是感受,z是需求。“当你做了某件事情,我感到如何如何,我希望你能怎样怎样。”归纳起来,主要就是事实、感受和需求。也就是我们可以先用几句话描述客观的事实,接下来再提出自己的感受,最后明确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期待。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在抱怨和发泄情绪,而是就事论事,避免过多毫无意义的攻击。
在这里我们以孩子爱玩手机为例,可能有的家长会非常愤怒的对孩子说“我看你一直在玩手机,半点都没有花在学习上的心思。”那这个时候,孩子不但不会放下手机,反而可能会和家长起一些冲突。其实,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的说法“孩子,我看见你一直在玩手机,我有一些担心你的作业是否完成?我希望你可以先完成作业,再来玩手机。”这个时候呢,孩子可能愿意听你的话,来检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就做到了陈述事实,表达感受,最后呢,明确自己的要求。
其实我们都能发现,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清晰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呢更容易给予回应,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模式。而且我们正确的表达了自己的需要的时候,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想法,亲子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且我们也会发现,同样的内容,如果我们多用请求的态度和缓和的语气代替批评、打压,就会让孩子感到尊重和被需要,才能避免亲子关系陷入不良的沟通漩涡之中。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学会尊重和倾听。没有无法沟通的人,只有不懂技巧的人。如果我们用心去经营亲子关系,那么我们就将收获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
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第三个原因,也许是学不会。这个动力大概是7到8之间,甚至比8还多。我们看到的是孩子非常努力,却总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最关键的是,孩子总是被家长质疑是学习态度出了问题。
这个家谱图是一个初一男生的,他是在过了年的某一天找到了我,因为学习态度不好,父母被请过来,班主任让我和他们一家三口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到,孩子不是态度的问题,孩子非常努力,却因为听不懂和不想听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通过画他们的家谱图,我了解到,他的整个家族学历水平普遍偏低,爸爸妈妈30多岁,也就初中和中专学历,其他四个老人还都上过小学。唯一的一个上过大学的是他的姑姑,因为上学的缘故,在邮政系统工作,也许这造成了妈妈对他的高期待。家里也是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三年级开始,来城里上学,但自从住了公寓,孩子却性情大变!似乎总是不能安心的学习,坐在座位上就很烦躁,总往外跑……而且据了解,小时候他的老人会经常给他讲鬼故事,所以他会对这些有一定的恐惧!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我了解到了,他只有语文和历史是能够听得懂的,其他学科都有难度。爸爸妈妈也终于知道了,孩子不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当时脸上的表情就有所变化!我相信,通过家谱图,通过了解家族成员的学历,职业,爱好和疾病情况,也许爸爸妈妈会做一些思考,会取消那些不切实际的期待,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针对每门课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而改变学习困难的根本方法就是广泛大量的阅读,以增加智力背景,确定合理的目标,这样孩子学习起来才有动力。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一个不切实际,永远无法达到的,我们就会很受挫。所以我们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理解!
对于学不会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应该通过阅读和了解家庭来更好的理解孩子。
首先推荐一本书,《父母做这九件事,孩子从厌学变爱学》。作者是同济大学的博士刘亮老师,是一个系统式家庭治疗师。
这本书作者从系统的角度,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层面去剖析厌学的成因及影响。我们一般都认为不想上学就想办法让他去上学就好了,而作者却采用了"头痛医脚”的做法,反而更能让孩子接受,没怎么聊关于学习的问题,反而让孩子愿意去学校了,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理解。
不仅仅是别人对于孩子的理解,也包括孩子对自己的理解,原来我的不想上学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促进,循环影响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能够从更大的系统层面看问题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疗愈。
看到这些影响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一些我们可以选择的方式去更好的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比如不要把自己的婚姻问题所带来的情绪传递给孩 子,要做反思型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抗逆境的能力,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想要去的方向,要发 现孩子身上的资源,看到孩子的优势,而不是把眼镜只盯在不足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