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比盖尔*约翰逊
摘自新书《孤独的少女光芒》
图片|网络
过年和一个好朋友一起吃了个饭。
许久未见,我们都很兴奋,聊起了彼此近来的生活,回忆了曾经一起同窗的快乐时光。
但期间,我们都感到了明显的生疏,时间似乎悄悄地带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我们明白,昔日亲密的关系早已被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所消磨。
不知不觉,我们好像越来越忙,忙着工作,忙着恋爱,偶尔有时间也会回家看看,却唯独越来越少地把时间和精力,分给那些在成长中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我们的朋友。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朋友这件事本身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午夜梦回或忙的焦头烂额后想找人聊聊天时,蓦然发觉:“把通讯录翻了一遍,没能找到可以说话的人……”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能说话的人,却越来越少,微信好友越来越多,能交心的却越来越少。”
通讯录里越是拥挤,心里越是空虚。
有个网友说:刚进大学寝室的时候,发现床板上有人用记号笔画了一张请假条,请假原因是毕业,离校时间是6.20,返校时间是永不。
想想,其实老师唯一没有骗我们的一句话就是:四年的时间很短。
那时年少,不屑的青春,却是如今多少人拼了命都回不去的昨天。
我们都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
从初中开始,我们会把依恋的对象从父母转换到朋友,当感到不安时,我们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等进入大学后,才又把寻求帮助的对象转移成家人、恋人。
比如一些不能和家人分享的挫折和辛苦,或者不愿与伴侣道的小秘密等等,可以说,朋友关系能够满足人们更加多样的需求。
然而,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失去他们。
什么都没发生,也说不上什么感觉,我们之间的分离就像一条河,慢慢分岔流向了两个方向一样。
我们唯有感伤,却知留不住时光。
当然,我们还会交到新朋友,也很容易交到朋友,因为友情的建立附加条件很少,只需趣味相投,互相欣赏就能成为朋友。
越来越长大,人们交朋友的能力就越不可避免地退化了。
人们对自己的需要、理想都有了充分的认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通过与朋友的交流认识自己和未来的道路。
此时,成年男女更少愿意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想法。而让关系走向友谊的关键,就是自我暴露。
没有足够的自我暴露,关系只能维持在熟人的层面,停滞不前。
研究证明,有一半的人都只是误以为自己和别人是朋友。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一些人看起来似乎“朋友遍天下“,却依然十分孤独,在关键时刻总是找不到人陪伴。
成年人的友谊是复杂的,友谊的建立除了出于情感、志同道合的因素外,还会受到资源置换等利益因素的影响。
成人的世界是孤独的,成长的过程,必然是走向孤独的过程。
就像《百年孤独》里这样写:无论走在哪里,都应该记得,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一直想要追寻友情的心情。
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朋友,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
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我们终此一生,都在逃离孤独的束缚,寻找终生不渝的朋友、永不将就的爱情。
伴你在孤独迷惘的岁月里,依然坚强、阳光,永不退缩。
本文摘自《孤独少女的光芒》,作者阿比盖尔·约翰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