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溥
巴金先生在《家》的序言中写道:“所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牺牲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可见,27岁的巴金先生当时是怀着青年的热忱写下他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
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小说中的高觉新,高觉民和高觉慧都是主人公。
现|关于爱情和婚姻,我们各执己见——读《家》有感觉新是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决定终生不再续弦,并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所以在文中,觉新没有抛弃瑞珏去跟梅复合,一是懦弱,二是他确实也爱自己的妻子瑞珏。他也忘不了梅。到底是懦弱的性格害了他,也害了同时爱着她的两个女人。所以,他的婚姻观的基本观点是:被动地接受家长制,因为婚后生活是给他带来了幸福的,但同时也矛盾着生活着。
觉民,他是高家长房三兄弟中的老二,是具有进步新思想的新青年。他不希望自己像大哥觉新那般委曲求全,懦弱可欺,但也不似三弟觉慧那般激烈冒进,可以说他是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的一个人。他平日温和谦逊,不会和家长起正面冲突,但当他与琴表妹的爱情因为爷爷为他安排的封建包办婚姻而受到威胁之时,他毅然逃婚,坚定地与封建家庭的和旧礼教的束缚作斗争,脱离家庭亦在所不惜。为了追求爱情,他的不妥协最终取得即将离世的爷爷的谅解,幸而没有沦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获得最终的胜利。所以,觉民的爱情观和处世观是今天的我们看来最好的,也因此,他是三兄弟里面爱情结局最好的一个。
觉慧,是一个激进的知识青年。关于他和祖父之间的代际差距,文中有这样的精彩描写:“他(觉慧)把祖父的瘦长的身子注意地看了好几眼。忽然一个奇怪的思想来到他的脑子里。他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这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代表。他知道他们,这祖孙两代是永远不能够了解的。但是他奇怪在这个瘦长的身体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会使他们在一处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段话直接为封建家长制下祖孙的关系作了最好的说明——觉慧,绝不接受祖父的安排,不管是爱情,婚姻还是其他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关于爱情,觉慧居然认为革命事业不能拥有爱情,“觉慧带着一颗颤抖的心读了它(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他极其感动地立誓说,他愿意做一个作者所希望的那样的青年。在这时候他的脑子里浮现了一个具体化的美丽的社会的面目。他把那个纯洁的少女(鸣凤)的爱情完全忘掉了”,觉慧的无作为直接促使了少女鸣凤投湖自尽。失魂落魄的觉慧更加向往外面的天空。这个不怎么成熟的叛逆者,也终于可以向新的一切招手了。总的来说,觉慧属于思想幼稚的怀揣理想的青年。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是较为现代的,但是爱情会阻碍理想事业的进行这样的爱情观我反对。
现|关于爱情和婚姻,我们各执己见——读《家》有感高老太爷,是典型的封建大家长形象,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处处讲道德、仁义,其实是个放荡不羁,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为挽救封建大家庭没落崩溃的命运,他竭尽全力弹压以觉慧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力量。断送了长孙觉新的前途和爱情,又差点让觉民和觉慧成为家族制度下的牺牲品。虽然拼命挣扎,但也力不从心,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一直到他临终以前,他才对下一代青年的认识有所转变,在觉慧与觉民强烈反抗下,高老太爷才终于松了口,许下诺言,允许孙子们的行为。
现|关于爱情和婚姻,我们各执己见——读《家》有感关于爱情和婚姻,三兄弟各执己见。初衷都都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觉新和梅,觉民和琴,觉慧和鸣凤,最后结局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三个男主人公受不同爱情观、婚姻观还有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封建礼教吃人,而造化却弄人!
三兄弟的爱情观各有可取之处,关于爱情和婚姻,我们各执己见,这是一个要用一生去实践的问题。今天的社会,爱情和婚姻的选择观,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只是,对或错,最终都需要我们去承担。
现|关于爱情和婚姻,我们各执己见——读《家》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