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瓦斯是一种俄国的传统饮料。
这种饮料由于是用列巴干浸出液酿制而成,酸甜可口,还兼有自然发酵的碳酸气,故而深受人们喜爱,“квас”如今有着众多的名字,格瓦奇、卡瓦斯、格瓦斯,土啤酒等等。
十八世纪末,哈尔滨就聚集了数以万计的俄国人,格瓦斯也随着人口迁徙进入了东北。
现在要说的是把这种饮料推向市场成为一种商品的第一人,
一个闯崴子并在崴子生活了十三年的山东人。
一、学艺海参崴
王金相,字吉斋,1877年出生在胶东半岛的平度城。
他没钱读书,拜本村木匠师傅学木工,学艺七年。出徒这年爆发了中日海战,战场就在山东的威海卫,邓世昌率舰撞沉吉野,虽然轰动举国上下,但1895年日军还是占领了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山东百姓的日子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那年他十九岁,决心出走“闯关东”。
家里典当了七分地,凑了点盘缠,一路边干活,边乞讨,终于在冬天来到了哈尔滨。
听掌柜的说起东北的天气,建议他“猫”一冬,如果走到山里,赶上大雪封山,再刮起大烟泡十有八九就回不了老家了。于是他就找了点活计,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做点零活,挣点饭钱,攒了点盘缠,第二年开春上路直奔边境。
沿途他有意识地专找俄国人家做活,好学点毛子话,免得受憋。一路走来在绥芬河的铁路工地上又干了一个月,了解了周围的环境,终于在1897年的初秋“闯崴子”成功,到达了目的地——“符拉迪沃斯托克”,即中国人俗称的“海参崴”,简称“崴子”。
那时海参崴小城不大,紧贴着大海,已经有了铁路,而且火车也是在海边通过。中国人不少,尤其闯崴子的大部分是山东人。他找到了一家木工作坊,制作各种车辆,先从做车学起。
师傅家就老两口和一个姑娘,姑娘列娜比金相大一岁,后来两人感情逐步发展,在夏季给两人按俄罗斯风俗在教堂举办了婚礼,给女婿赐名:伊凡。婚后两人浓情蜜意,无论伊凡干活还是上街,列娜都寸步不离。
伊凡不仅勤劳朴实,还有做生意的头脑,把作坊里的活计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还外包了许多活计。他每次出去都要带一罐饮料,那就是家里自酿的格瓦斯。
伊凡对这种饮品情有独钟。列娜知道丈夫喜爱,就每次都要带,而且还用瓷桶装上格瓦斯带去给大家品尝。久而久之,这个作坊不仅木工活计出名,就连格瓦斯也闯出了名堂。
既是爱喝、好喝就不能放过这种手艺。老岳母是制作里手,夏季是喝格瓦斯的旺季,差不多十几天就得做一茬。伊凡因为喜爱就格外注意。从选料、晒料、浸渍到过滤、发酵、勾兑,都认真学做。老人教得仔细,女婿学得上心。时间长了不仅学会了,还改进了一些步骤、方法,制出的格瓦斯更醇厚可口。全家人一致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伊凡在格瓦斯的酿制上已经超过家族的手艺。左邻右舍也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日子过得很快,衣食无忧、快乐的生活转眼过了十三年。
一九一零年,老岳父感染了当地流行的一种传染病。那时的医疗条件匮乏,医治无效,岳父、岳母相继过世。半年后的深秋季节,列娜由感冒引发了传染病。妻子已经感觉到将不久于人世,一再告诫丈夫:“我恐怕不行了,你准备点盘缠回中国去吧!”
二、沙皇驱华人,再闯关东
这时正是清王朝末年,民国初兴的混乱年代。
俄罗斯的沙皇政权也处在大动荡时期。随着十月革命运动的愈演愈烈,当局怕华人也参加革命运动,就变本加厉地驱赶华人回国。伊凡只好告别生活了十三年的海参崴,正赶上俄兵驱赶华人,回国不能坐火车,不能乘船,所以只能冒险泅渡。
好在是初秋,天气不冷,伊凡仗着身体好,小时候又在河边长大,有一身好水性,捡了条命,总算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1915年春,王金相只身来到哈尔滨。十三年的异国生活,终于又回到了山东人心目中的关东圣地——哈尔滨。
这次回到哈尔滨,他在参加俄国人家聚会时,知道了格瓦斯这种民族饮品,已经很少有人酿制了。朋友们听他讲格瓦斯的工艺流程,相信他是制作格瓦斯的里手,就都怂恿他回家做点儿大家尝一尝。各家凑了两麻袋的列巴干,回去打造了两个柞木桶,每个桶能装十喂大罗的水,在院中砌了水灶,说干就干,加上有帮手,干起活来出奇地顺溜。
十天后就用大木桶拉着新酿制的格瓦斯,在道里的高士街一带沿街免费品尝。“玛达姆”们高兴坏了,拎着罐端着盆,两个小时一大木桶约三百斤格瓦斯底朝天,赢得了一片欢呼。俄国人认为味道是正统的俄罗斯风味,建议多做,我们花钱买,不让你白做。
这回看到了商机,他利用每天下午打造了六个柞木桶,每桶的容积都在三百斤。而自家地下室虽说少见天日,但比较恒温,对于生产格瓦斯非常有利,无论冬夏很容易控制温度,头茬产品虽说试产免费,但从中也得出不少制作上的经验,比如原料较杂,收集的列巴干基本是每家剩余食品,和“崴子”的原料不同,那是纯正的黑麸列巴,晒干后浸渍。这种杂列巴干,出来的味道很难保证原风味;再者发酵,浸渍用桶,必须使用橡木桶,否则风味不纯。经过若干项改正,第二茬产品比之前要好得多。
这下这一带的老俄罗斯居民,男士用俄语问候,女的争抢放格瓦斯。老王用俄语诙谐地声明:“这次要收钱了。”从此,“王格瓦斯”成了他的名字。
这种俄式的民族风味饮品也由家酿自用变成了商品,而后又改为小型黑瓶,王格瓦斯也成了能用俄罗斯手艺、俄罗斯语言推广这一民族商品的第一人,一个中国山东人。
部分内容取自历史故事《王金相的格瓦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