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逛菜场,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一旦某样食材(水产海鲜类尤甚)被冠上了“野生”的名头,其价格立马便“高人一等”,在同类中“鹤立鸡群”。
中国的食客老饕对所谓“野生”、“野味”的喜好由来已久。而随着大规模规范化养殖的普及推广后,这种追求更是愈演愈烈。一句“野生的”,哪怕尚未烹饪,便能让人自动脑补成美味珍馐。
然而,名为《癌症原因与控制》的杂志上刊登了一项覆盖了49.1万人,跟踪调查平均时间为15.5年的研究报告。其声称,食用鱼肉和某些癌症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者举例,平均每天摄入鱼肉0.1磅(约45克)的人,其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要比极少吃鱼(平均每天摄入不足5克)的人高22%。
研究人员分析,这可能与水域污染关系密切。根据实验者对鱼肉样本的检测,在七个批次的鱼肉中,检测出了多氯联苯、二噁英、砷、汞、铅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还记得某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海域的三文鱼泛滥,不少都搁浅在沙滩上,却无人问津。很多中国人都感慨暴殄天物,甚至开玩笑说要组团去澳洲实现三文鱼自由。可澳洲人不是傻子,会对送上门来的美味视而不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好吃(远不如北欧三文鱼)和不敢吃(来路不明)。事实上,西方欧美国家的人民对野生食材普遍不太感冒,因为谁都不知道里面是不是偷藏着半部元素周期表。
而规范化养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环境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前,由于养殖户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只是根据一辈辈传下来的“土方子”瞎捣鼓,产能和品质都不尽人意。再加上少数心术不正的人,为了产量违法违规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等禁用渔药,导致口碑崩塌。现如今,随着相关法律日益健全、执行标准开始明确、执法力度逐渐提升,养殖户的法律意识也慢慢树立起来。养殖行为的规范化,带来的自然是品质的提升。
或许还会有忠实拥趸拿口感来说事,坚称野生的味道一定更好,“肉质紧实、口感绵密”啥的。且不说两条鱼烧好了放一块混着吃能不能分辨出哪条是野的。单从吃着放心的角度,这点微不足道的牺牲应该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吧?
野生食材未必好,吃着放心最重要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