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陷入过这样的困境,明明事务做了一项又一项,但手头的工作并没有减少,反而越堆越多。巴不得把一分钟掰开来用,甚至连早饭时间都节约了下来,时间却总是不够。
有人说忙碌代表你正在进步,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不对啊!既然“忙”是进步,那么我准备5点起床,打算通过压榨睡眠时间来争取一个半小时时间,不就是代表效率变低了吗,这也是一种进步?不是吧。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让我越来越忙?
一、以为“我可以”
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模糊的,总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就像我经常对妻子说的:“我一定在下班之前完成写作!”结果没有完成的情况占多数。
1.“我可以”在工作中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没有正确分析拆解任务,将任务想得过于简单,导致错估了花费精力和时间,到截止日期只能被迫压缩下个任务的时间,然后下个任务又影响后一个事项,进入永远在补救的恶性循环。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不在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任务大包大揽,结果自己的任务没完成,别人的任务也搞砸了。
2.“断舍离”应对“我可以”
首先要明确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兼顾所有事情。可以将任务全部列出,按照重要、不重要为横坐标,紧急、不紧急为纵坐标,对任务进行权重分析。将任务按照权重排序,将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任务延后,甚至可以剔除一些任务。
另外不要认为拒绝部分工作,或者拒绝别人的帮助折了面子,影响同事之间的友谊,记住一切的前提都是做好自己的事。为了所谓的表现,或者面子去大包大揽,一旦砸在手里,没人会认可你。
二、“噪音”害人
1.工作中的“噪音”
我们工作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噪音”,当你打开电脑准备写一篇报告,QQ信息突然打断你,当你写下寥寥数笔,微信提示声又来了,于是你将手机、电脑静音,结果同事过来让你帮他找某某文件。你将办公室门关上,以为终于可以专心工作啦,结果领导的一个电话让你不得放下手中工作,马上接听。一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你却连文章的首段都没有敲出来。
2.“噪音”掠夺时间
“研究表明,人们从专注状态被打断,再投入时,是需要“缓冲”时间的。打断次数越多,再次专注“缓冲”时间越长,效率也越低。那就怪不得我们时间为什么越来越不够用了,那么怎样屏蔽烦人的噪音?
3.“噪音”避无可避
另人沮丧的是大部分“噪音”避无可避,你不可能对寻求帮助的同事说“滚开”,你也不可能对领导说“我现在忙,别给我打电话!”,你甚至都不能让旁滔滔不绝的同事“闭嘴”。怎么办?有人说“带个耳机,别人说什么当做没听见。”姑且不说上班期间可不可以戴耳机,单单以装做听不见而拒绝沟通来说,是否太过傲慢!而且拒绝沟通,还有可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损害,我在下面再做解释。那么就没有办法了?不是!
4.屏蔽部分“噪音”
虽然部分“噪音”避无可避,但是有部分却是可以屏蔽的。
比如对于消息铃声这些噪音我们是可以屏蔽掉,毕竟如果事情紧急,对方会打电话而不是发信息。在专注之前,提前将声音、光线这些环境影响源“屏蔽”。
5.主动应对“噪音”
想要应对噪音,要做到对“任务有数”,对“自己有数”。
a.对“任务有数”
什么是对任务“有数”,也就是要明确任务范围、重要程度、内容、时效、问题以及需要大概花费多少时间,时间最好用“番茄钟”来表示。对于一些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小任务,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比如等车的时候,饭后5分钟等等。将重要且需要大量时间的任务放在整段时间做。
b.对“自己有数”
就是了解自己每天的时间分布情况,和精力分布情况。用最佳的状态去啃最“难啃的骨头”。
另外,还可以提前给自己和别人“打预防针”,提前告诉自己可能被打断,所以将任务分成模块,那么再进入专注的缓存时间就会更少。提前给同事和领导传达“我现在正在忙”的信号,即使被打断也可以让他们稍等一下,让你将手头的工作先完成。
如果避无可避,那么就去面对吧吧,至少你已经屏蔽了大多数“噪音”。
三、不会需求帮助:“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因为我一定要先完成自己手中的工作,所以我不帮助别人也不寻求别人帮助。
完成自己的工作为前提,并不是就不需要互通有无了。如果你确实在忙,那就委婉的告知对方,然后先完成你自己的,稍后再帮助别人。而如果你遇到难题,也一定要想到寻求帮助,这并不掉面子,反而这是一个优秀的策略。因为有可能你的问题对于别人根本不是问题,反正亦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别拒绝沟通的原因,因为人是群体性的,而群体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其实我觉得挺有意思,本来只是想抱怨一下“为什么这么忙”,结果反而一步一步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我觉得就像围棋告诉我的三个道理:第一,谋定而后动。第二,冲动总是错的。第三,着眼全局。
有时间抱怨,不如花时间反思,问题总对应着解决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