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差党
我的间隔年—在美国

我的间隔年—在美国

作者: kiwiis几维 | 来源:发表于2020-04-15 10:58 被阅读0次

三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去美国的经历,我仍记忆犹新。

刚进大学那会,我对自己的人生毫无规划,稀里糊涂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上大学,选了一个陌生的专业。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别人争取什么我也跟着争取什么。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一位学姐的宣讲,分享了自己在美国的交换互惠项目,我也开始憧憬着这样的生活。

那会我和父母讲我要休学去美国的时候,他们对我各种劝阻,直到我利用平时兼职和存下来的钱报名了这个项目,表明自己的决心后,他们只好支持我的决定。

去国外生活,最大的门槛就是英语。为了提升英语,我申请了换英语专业,生活重点也几乎放在学习上,幸运的是最后通过了六级和专四的等级考试。

然而,除了英语是远远不够的,驾照以及教育或者陪伴小孩的经验也很重要。于是我联系了儿童教育相关的兼职,周末积累儿童教育相关经验,来换取教育机构的推荐信。

大二暑假,趁着两个月的假期,我去了大理的国际青旅做志愿者来换取免费的住宿。每天我帮着青旅打扫卫生,做饭,管理前台,接待来来往往的外国游客。我开始喜欢上这种在路上的感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和不同的人喝茶聊天。仿佛自己像一个关在笼子里的鸟,释放出来后,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精彩等着我来探索和发现。受到国际友人的熏陶,我决定尝试一个人到越南走走。做足了攻略后,我坐着国际大巴来到越南首都河内,在国际青旅住了两个星期,感受着东南亚的异域风情。

回来后,我开始陆续的收到来自美国家庭的邮件和面试。和家庭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原来很在意的互惠生的个人经历,判断他们是否独立、外向以及有能力,参与志愿者的服务和一个人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无疑是给我加分的。

很快,我匹配到了一个美国家庭,家爸家妈来自台湾,他们住在堪萨斯。当时选择这个家庭的时候,还是有些顾虑,因为更想到纯美家庭里生活,但是当和他们的前任互惠生聊天后,我发现这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他们也会很愿意支持我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并且我也想着早点休学去美国,互惠完一年后,刚好回国可以赶上来年大三的开学。

匹配成功后,我在机构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办理美国签证,面试官只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顺利的拿到了J1访问学者的签证,因为这个项目是美国政府认可的,所以签证很容易获得。于是机构帮我订好了机票,11月份我先到纽约参加培训,刚到美国的我才发现自己的英语完全不够用,我连问路都不会。培训的那几天,我几乎没怎么听懂老师讲了什么,幸好和我一个房间的法国女孩一直耐心的给我讲解。于是那会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美国学好英语。

来到家庭,刚开始我们互相不太习惯,小孩对我十分的陌生。比如我送她上学的时候,她哭个不停,刚开始哭到我的内心崩溃,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居然被我唱的儿歌打动了。于是每次带她开车带她去学校,我一边开着车一边唱着她喜欢的歌,她对我慢慢的熟悉和适应起来。后来我也爱上和家庭的小孩相处,看着她慢慢学会走路,慢慢学会讲更多的单词,学会喊“大姐姐”、学会小跑、学会走“独木桥”、学会搭积木、学会自己吹蒲公英、也学会了调皮。我逐渐也越来越在意她的成长,和她的爸爸妈妈分享她的成长,想着保护好她,让她更加快乐,健康,无忧无虑

三个月过去,我的生活慢慢的进入正轨,我住的小区环境非常的舒适,附近有很多湖泊和公园,还有免费的健身房,我开始每天早上六点去公园晨跑,生活无比的健康充实。但我也十分苦恼,我和家庭沟通的方式一直是中文,我的英语几乎没有提升。家妈告诉我,“你想认识当地人,或者想学英语,你可以去附近的教会。” 后来,家爸家妈的工作更忙,于是决定再请一位互惠生来家里。当家里多了一位互惠生后,我的时间变得更有弹性。于是我开始频繁参加教会的活动,认识了很多当地人。之后我受到Brigitte的邀请去听Alpha class的讨论课。我以前一直认为美国作为世界科技王国,所有的理论应该建立在事实和数据上,但80%以上的美国人却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且为自己的信仰感到十分骄傲。我所去的是堪萨斯州最大的教会,会员大概有2万多,这些会员每年都会将自己10%的工资捐给教会,所以教会有足够的财力开设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堂,我所知道的课堂不仅仅有圣经课,还有瑜伽,太极,财政管理课,找工作和面试的培训课,青少年手工课,心灵修复课,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免费的。后来我也经常去“蹭”了教会的课,英语大有长进。

我还和教会去丹佛参加志愿者的活动。带队老师带领我们在穷人区里走了一圈。她给我们介绍的楼区有些是帮助提供免费的一日三餐,有些是提供免费的衣服(里面有很多衣服都是新的),有些是很廉价的健康医疗,有些是帮助找工作的,有些是提供免费住宿。

我问Jamie,“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会不会有为了不想工作而选择这种受惠的方式存活呢?”她告诉我,“我想肯定是存在的,但绝大多数的人的确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可能因为生活的不幸而失去了工作,机构和政府不会不管那些人的。”我突然想起寄宿家庭的家爸曾经告诉我,“在美国,任何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因为美国人相信即使是有生理残缺的人也有成为美国总统的可能,我们不会扼杀这种可能性。

此外,我也去参加华人教会的活动,认识了很多华人留学生,朋友介绍我去华人公司的市场部实习。我认识了这家公司的老板Shawn, 居然通过了面试。紧接着我开始了每天早上在家带娃,下午去公司实习的生活,晚上去学校上课。于是,我的圈子开始慢慢扩大,有了新的同事,有了自己的客户,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新的东西。我开始学习如何拍摄广告视频,如何写广告文案,如何和客户沟通,以及如何为产品在社交媒体上打广告。当我接触的知识面开始越来越广,我对未来的期待越来越强,对未来也越来越有信心。这种自信也是美国在美国的经历带给我的,凡是只有自己努力去争取,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尽管路程可能曲折,但最后获得的经历和成长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在离互惠结束之前,我约了两个美国的互惠生朋友开始了一段难忘的加州自驾之旅。我们从旧金山出发,从加州一号公路开到了拉斯维加斯,在旧金山是喧嚣和繁华,在1号公路上是奔放和自由,在圣地亚哥是浓浓的墨西哥风情,在卡尔梅小镇是静谧和平静,在亚利桑那的大峡谷和羚羊谷是大自然的震撼和奇迹,在拉斯维加斯是浮华和纸醉金迷,这些旅程逐渐搭建着我的世界观,让我在精彩的人生中可以去定位和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回国后,我继续着我的大三生活。朋友说,“我现在发现你思考的方式越来越开放了”。我想到在美国的教育,当老师聊到中国历史,说起我熟悉的东北三省沦陷,结果被问到“民国时期划分的东北有九省”时却被问的不知所措。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权威,尊重书本和教材,然后慢慢变成了我们要依赖权威,依赖课本。我想起从小端正的坐在课堂上认真的做笔记,记住老师讲的所有知识点,却从来不去问“为什么”。作为文科生,我以为把高中的历史书给背熟就以为了解了历史,后来当我认识了对历史研究的朋友才知道自己如此孤陋寡。我突然想到查理芒果所言,“如果你能够将一堆模式的知识组合起来 ,回答一个又一个为什么 ,你就能够更好地思考 ;同样道理 ,如果你告诉人们事情的时候 ,总是告诉他们原因 ,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说的话 ,就会更加重视你说的话 ,也会更倾向于听从你说的话 。就算他们不理解你的理由 ,他们也会更倾向于听你的话 。正如你想要从问一个又一个的 ‘为什么 ’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一样 ,你在跟别人交流沟通时 ,也应该把原因讲清楚 。就算答案很浅显 ,你把 ‘为什么 ’讲清楚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

回国后,更加想要去展现自己,迫不及待的寻找机会突破自己。我成了东西方机构的宣讲人,将我的互惠经历和体验带给更多的大学同学。原本不善演讲的我,却也能在这个讲台上一次比一次成熟进步。

大四实习期间,我去了菲律宾做了半年翻译直到毕业。随着短视频营销的到来,我利用在美国实习期间积累的客户和工作经验,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做短视频拍摄和广告视频的拍摄服务。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和团队拍摄了近500个商业视频,也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物质保障。我开始深刻的意识到,只有自己迈出去不管挑战自己的舒适圈的时候,人生的状态才会随之改变。

今年年初,为了合作一个项目,我特地飞到了纽约和一个艺术家争取原创设计的机会。她以前也是互惠生,如今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五年。她的摄影作品在纽约参展了200多次,被纽约时报和纽约华人报采访报道,作品在时代广场的广告牌上展出过,现在已经是纽约圈子里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她说,“她的梦想是世界巡展,可以建一个自己的博物馆”。在她身上,我深刻理解了“美国梦”的定义。第二次来纽约,和我第一次去纽约的感受很不一样。当时的我,带着兴奋紧张,忐忑不安;而现在的我,显得更加从容淡定,可以马上适应新的环境,一个人去逛联合国,去博物馆,去百老汇看剧,去华尔街见合作伙伴,仿佛自己好像也能融入进美国都市,成为一名纽约客。

身边的朋友总是在对我说,“我感觉你一直都很努力。”我想,与其说努力,不如说勇敢。我曾经从来没有想过我只带了500美金,来到了纽约,一路辗转从美国东部到中部,不再靠父母,而是勇敢的抉择和争取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有过和寄宿家庭产生争执的情况,

遇到过各种语言不通的窘境,有过一个人半夜开车上高速的恐慌,有过连续吃那些自己难以消化的食物直到吐,有半夜噩梦醒来哭着想回家。而现在,我完全释怀了那些不愉快的经历,让我越来越体会到大冰里说的那种“欲扬先抑”的成长,让我明白刘墉笔下的“成长比成功重要”

原本我一直没办法体会到“浮躁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看到身边的大多数看似忙碌而努力的去向一个所谓的“标准”去奋斗,那些标准是别人眼中的期待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呢?我认识了一个很酷的人,白天是银行的经理,晚上就成了乐队里拿着吉他的主唱,出版了自己的专辑,有自己的唱片公司,到亚洲巡回演唱。我感叹他生命里的多个角色来回转换。原来,一个人的活法可以有很多种。最理性的生活状态是可以有多个自己,同时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行进,每个角色之间也互不干扰。

当被60岁的老朋友Nathan问到“What is your passion”的时候,我一时难以回答。他说,“年轻人应该多尝试新的东西,去新的地方,认识新的人,才会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喜欢一个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喜欢喝什么样的人交往。回到人最初的本质就是顺应环境的变化而“自然和选择”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真的很感激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为我提供的所有帮助支持的朋友,带给我一次次机会,他们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也为自己做出的每个决定而感到如此的庆幸,抓住了每个生命中的重要可能性,以至于有了现在更多的选择性。希望我的互惠故事能给你带来能量,勇敢的踏出一步,生活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可能。

相关文章

  • 我的间隔年—在美国

    三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去美国的经历,我仍记忆犹新。 刚进大学那会,我对自己的人生毫无规划,稀里糊涂的在一个完全陌生...

  • 我的间隔年

    最近看到一个新词——间隔年。所谓的间隔年就是指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急着去找工作,或者是说找一份正式的工作...

  • 我的间隔年

    “间隔年”这个概念很早就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是在大学,但记不清什么时候了。只记得当时喜欢旅行,喜欢背包客,然后就了...

  • 我的间隔年

    我的间隔年 自认为我人格里的“超我”,是比较强大的——不然怎么可能忍受那么多年刻骨铭心的骨痛呢? 这,也是我“间隔...

  • 奥巴马家小公举选择的Gap year,会适合你吗?

    最近,一条美国新闻火到了中国 总统奥巴马的女儿决定延迟一年进入哈佛 先去过个间隔年 总统闺女选择“间隔年” 哈佛大...

  • 我的成长故事—间隔年

    1 什么是间隔年? 2 我在什么情况下想间隔年 3 我的间隔年做了什么 一 一个人旅行 二 2017年的试错 4 ...

  • 女孩,在间隔年绽放

    文/曾卉 孔东纯曾在《迟到的间隔年》中提及他理解的间隔年,“一个有信仰的人生,不管成不成功,至少不会迷茫”“只要走...

  • 间隔年 | 我的初衷

    我是个时间感叹者,经常感叹时光匆匆,有时候感觉自己是不是有病。也有睡眠恐惧症,害怕某一天不再醒来。 工作已经两年半...

  • 我心中的间隔“年”

    了解到Gap Year已经半年多了,但我为什么要在题目中的年上加上引号呢,对于我来说,可能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家中有...

  • 我的整理间隔年

    整理间隔年参加整整两年啦,两个月前,舒安老师就在群里号召大家写整理总结,我说过一周后写,一周后,又一周后,拖呀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间隔年—在美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iq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