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的一个小插曲
理智输出决定,避免生活陷阱
给朋友买了件礼物,但因为各种原因近期不能见面,就想先邮寄给她。之前一直用的是某丰快递,用户体验很愉快。
这次不知道怎么了,随手就点开了某达快递,想着就一个同城的件也没有非常重要,换个新快递尝试一下,也没啥大碍。
而且某达比某丰的邮寄费用,要少三分之一。本着省钱是最大美德的原则,就下单了。
9:23am
下单之后,APP信息反馈倒是很快,直接就弹出了取件员的信息。当时心里挺美的,觉得服务还不错!
9:28am
5分钟之后,APP又弹出一条信息,显示取件员换了……(好吧!也许是那个快递员有事不想接单,心里一凉,但表示可以理解...)
9:32am
又4分钟之后,一个电话打进来
电话那头:您好!您是有快件要寄吗?
我:是的。
电话那头:那我们现在就安排取件员。
我:好的。
(此时一阵懵,不是已经安排了快递员吗?难道还要再换一个?)
9:34am
又2分钟之后,快递员打来电话
电话那头:您是有件要寄吗?
我:是的。
电话那头:我晚一会儿过去拿,您在家吗?
我:今天上午都在,您来吧。
(下单时,显示是2小时内到家取件。他突然说晚一会儿,我怕会很晚过来,所以故意强调了上午在家。)
电话那头:好的。
9:37am
又3分钟之后,快递员又打来电话
电话那头:您是选择的到付吗?
我:是的。
电话那头:我们不允许到付
我:那为什么上面有这个选项呢?
电话那头:我也不知道。很多客户都这么问,但我们确实不允许到付。
我:那现在是您不能来取件了吗?
电话那头:可以。我取件的时候,您把钱直接给我就行了。
我:我本来就是要你取件的时候再把钱付给你,因为东西有点大,不知道该付多少钱。
电话那头:那可以的。我一会儿就去取。
我:好的。谢谢。
9:40am
又3分钟之后,收到一条短信。显示已取消寄件服务。
此时,更是一脸大写的懵。于是,打电话给服务热线,问是什么情况。
得到回复是,快递员说和客户协商好重新下单,需要进行线上支付。所以就取消了订单。
此时更更懵了,不是说好了上门取件的时候付钱吗,怎么就又需要线上支付了。接着就是我和电话那头的人噼里啪啦一通解释。
最后那人说,和快递师傅联系一下,然后会尽快联系我取件。
又1个小时后,快递师傅取走了东西。没有对此做任何解释。
说说我的小感悟
理智输出决定,避免生活陷阱虽然这也不是什么严重的大事情。但当时在写东西,思路被这些事情完全搞乱,没办法继续。为了平复心情做自我调节,我又花了省出快递费用3倍多的价钱外卖点了一杯饮料。
最后,算一算为了省一点钱,鬼迷心窍的做了一桩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买卖。不仅没有省到钱,也没有享受到好的服务。
细想之后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会因为类似这样不理智的一念之差,做出很多非理智的决定。最后落得一场徒劳。
作为奋战在保险行业的一员,不仅联想到和工作相关的一些事情。
01 返佣
由于各种原因,保险营销过程中,存在一种违规的靡然之风-返佣。
【《保险法》第131条规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行业风气形成之后,返佣好像成为了约定俗成的事情。有很多客户会主动要求返佣。相信有很多从业人员,会因为不返佣而失去一些客户。
但拿到返佣的人就真的得到了想象中的利益吗?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霍尔巴赫说过:利益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动力。】
不知道客户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一些人甘愿冒违规风险的同时,还折损自己的利益来为你服务。
正确买保险的过程应该是:
首先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其次买到能够服务自己的产品,最后享受到产品该有的服务。
通常得到返佣的人,可能从第一步就开始出问题。但当事人却浑然不知。和返佣相关的保险行业目前暴露的现象:
Ⅰ业务员经常返佣导致收入太低无法生存。为了生存,会选择推荐佣金最高的产品,而不是最合适的产品。
Ⅱ为了完成交易,忽略健康告知。导致客户买到不合适的产品,后期无法理赔。
Ⅲ只负责完成交易,不负责后期服务。需要客户自己亲自处理保险上的各种问题。
返回的佣金和后期的一系列问题相比起来,成本付出孰重孰轻应该不言而喻。
市场价格的确定,需要衡量很多标准进行掌控,不是随便谁就能随随便便决定的。返佣的人能承诺给你返佣,就证明他真的把自己放在了“随便谁”的位置。这样忽略市场规则的人,做起事来恐怕也不会很守规矩。
虽然返佣的诱惑力很大,但还是希望每一位投保人可以理性输出决定。
很多事情就像玫瑰花,花朵看起来鲜艳美丽诱人,但伸手去摘时才发现,茎秆上全是刺。
02 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因保费低廉的特点,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但互联网保险的投诉量也增加的很快,3年的时间增加了7倍。合同纠纷投诉量的前五名之中,互联网保险公司抢占了两席位置。由此很多人对互联网产品产生了质疑。
从产品的角度分析,线上销售的产品没有任何问题,都是合法合规、真实有效的。产品权益和线下购买的没有任何区别。若出险,都是统一按照合同条款来赔付。
为什么售后的反馈却这么负面呢?除了平台管理漏洞的因素外,和客户本身也有很大关系。
在线上购买产品,客户会相对非常自由。怎么填写健康告知,怎么理解合同条款,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但保险这种比较专业的带有价值属性的金融商品,如果对保险知识掌握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信息理解偏差,导致误买。
虽然低成本的诱惑力很大,但还是希望每一位投保人可以理性输出决定。
买保险时应该先预估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自己本身就对保险知识比较熟知,当然选择省钱的产品。如果对保险知识鲜有了解,还是建议多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
写在最后
这不仅是一个知识付费的时代,还是一个服务付费的时代。
眼前的利益虽然可“观”,但隐藏在利益背后的无形损失也不可忽视。
理性输出决定,避免生活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