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131126/70a7b2a0ce0ddbe1.jpg)
1 不善法聚
1.1 种种不善聚、罪
有不善聚、善聚。何等为不善聚?谓三不善根,是名正说。所以者何?纯不善积聚者,谓三不善根。云何为三?谓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觉,欲觉、恚觉、害觉;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六一三)
依不同的分类标准把不善分为以下五类:
一、依根分类,所谓根,指根源,即依产生一切不善法的根源分类,分为三种: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二、依行分类,所谓行,指造作,即依贪嗔痴造作的表现分类,分为三种: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三、依想分类,所谓想,谓贪嗔痴尚未表现出造作时的冲动,分为三种:欲想、恚想、害想;
四、依觉分类,所谓觉,谓产生“我”的见解,分为三种:欲觉、恚觉、害觉;
五、依界分类,所谓界,谓领域、范围,这是依贪嗔痴所影响的领域进行的分类,有三种:欲界、恚界、害界。
罪,因不善法导致的后果。无罪,灭除不善法的后果。要注意佛法中罪与日常用语中罪的含义不同,在日常用语中,罪是指违反法律的行为,在佛法中,罪是与苦相关的,所有能导致苦产生的因素都是罪。
1.2 恶不善法生的根源
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七五○)
无明生诸恶不善法;明生诸善法。
1.3 五盖
说不善聚者,谓五盖,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不善聚者,所谓五盖。何等为五?谓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
(七六七)
有遮蔽作用的物体谓之盖,佛法中用盖这个字表述那些阻碍众生正尽苦边的因素,那些起阻碍作用的因素都是不善,在佛法中,将种种不善归结为五种,这种分类,是依不善法的作用方式来分类的,即:贪欲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前两盖是贪、嗔所引起的,后三盖是痴所引起的。
1.4 五盖导致不转向涅槃
有五障、五盖,烦恼于心,能羸智慧,障碍之分,非明,非正觉,不转趣涅槃。
(七○七)
五盖,亦称五障,这五种因素使众生的智慧减弱,阻碍众生生起明、正觉,阻碍众生达到涅槃。
1.5 退法
有五退法。何等为五?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是则退法。
(七○五)
修习佛法的过程中,导致退的原因就是五盖。
1.6 五盖之义
诸比丘,何等为五盖之十?谓有内贪欲,有外贪欲;彼内贪欲者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彼外贪欲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谓瞋恚有瞋恚相,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盖,非智非等觉,不转趣涅槃,是名五盖说十。
(七一三)
贪欲盖,有内贪欲,有外贪欲。
嗔恚,有瞋恚,有嗔恚相。嗔恚相,指嗔恚的外在表现。
睡眠盖,指睡和眠两种。
掉悔盖,指掉与悔两种。
疑盖,有对善法之疑及对不善法之疑。
1.7 五盖之食
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贪欲盖以何为食?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何等为瞋恚盖食?谓障碍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盖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何等为五?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盖令起,已起睡眠盖能令增广,是名睡眠盖食。何等为掉悔盖食?有四法。何等为四?谓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广,是名掉悔盖食。何等为疑盖食?有三世。何等为三?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于过去世犹豫、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盖令起,已起疑盖能令增广,是名疑盖食。
(七一五)
众生需要饮食才能生存,同样的,五盖也是因为食才能得以建立,这个食,可以理解为促进增长的原因,五盖之食,即产生五盖、促进五盖增长的原因。
一、贪欲盖之食,是触相。当触生起相,对这个相不正思维,本来没有贪欲的生起了贪欲,本来已有的贪欲进一步加深了。
依缘起法,触生起的相有色、受、想、行、识,即五阴,对五阴不正思维则产生贪欲。
二、瞋恚盖之食,是障碍相。瞋,睁大眼;恚,恨、怒。当贪欲产生了,如果有障碍不能使这种贪欲得到满足,对这种障碍不能正思维,那么就会产生瞋恚。
三、睡眠盖之食,有五种: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
四、掉悔盖之食,有四种。
五、疑盖之食,有三种。
2 善法聚
2.1 八正道
说善法聚者,所谓八圣道,是名正说。所以者何?纯一满净善聚者,谓八圣道。何等为八?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七六七)
善法,指使众生产生智慧,正向涅槃的法。善法聚,指能产生善法的因素。
善法聚是八正道,这是侧重于强调产生善法的修法。唯有修习八正道才能得到善法。
2.2 四念处
有善法聚、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谓四念处,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满净聚者,所谓四念处。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六一一)
四念处是善法聚,这是侧重于强调善法产生的来源,四念处是把修习的对象,即五阴划分身、受、心、法等四个方面,唯有不离开四念处,不离开五阴才能得到善法。
2.3 七觉支
说善积聚者,谓七觉分,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满净者,是七觉分故。何等为七?谓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
(七二五)
七觉支是善法聚,这是侧重于强调七觉支使善法强大有力。
若修习七觉支,多修习令增广,是则不退法。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名不退法。
(七○五)
修习七觉支,能使善法增长并强大,因善法变得有力而不退。
3 四正断
3.1 四正断类别
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八七六)
四正断的指向是断,断的是恶不善法,五盖,贪嗔痴等。
3.2 释义
云何为断断?谓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是为断断。
云何律仪断?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断。
云何随护断?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随护断。
云何修断?已起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为修断。
(八七七)
断断,修习者努力精进断开现下已经存在的恶不善法。
律仪断,修习者对那可能会生起的恶不善法,精勤摄受,使之不生。
随护断,修习者努力培育本身还不存在的善法。
修断,修习者努力壮大已经存在的善法。
3.3 另一种分类
云何断断?若比丘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已生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断断。
云何律仪断?若比丘善护眼根,隐密、调伏、进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护、隐密、调伏、进向,是名律仪断。
云何随护断?若比丘于彼彼真实三昧相,善守护持,所谓青瘀相、胀相、脓相、坏相、食不净相,修习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
云何修断?若比丘修四念处等,是名修断。
如四念处,如是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止观修习,亦如是说。
(八七九)
在本经中,断断指四正断,律仪断指守护根门,随护断指正知色,受想行识是不净的,修断指三十七道品等。
本经对四正断的分类法与877经的稍有不同,通常采用的是877经的分类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8131126/1aeba22814feac4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