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我的文学启蒙一定是唐诗,随后还有宋词。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一样,他的文学启蒙都会跟我一样,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直到有一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愿每个人终身喜欢阅读,文学一定会滋养你,让你有一个美丽的人生。诚如马老所说,对于文学的概念,几乎都是建立在诗词之上的,是我们最原始最初级的脚步!
最近发现孩子的玩具中嵌满了唐诗,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买这种玩具,但潜意识中还是做出了这种选择,印证了唐诗的确是幼儿的原始启蒙。认真听了一下其中的诗,部分竟然是陌生的,号称熟读唐诗三百首的我瞬间感到汗颜。这种文化的精粹在最初的生活中虽早已凝结,渗透进我们的思想,但却在广度上需要不断学习阅读。顺着唐诗宋词的脉络,寻找一段文化之旅,寻求一份滋养温润。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聚集,是时代的步伐,是文学求变、厚积薄发的结果。唐诗留下了很多独特的经典、诗性、神韵与情感倏忽来去的瞬间。以李白、杜甫为杰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梦幻般的语言。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应被我们永远铭记。词源于民间,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强的时代,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宋代的词人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帝王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展现出古代女性独特的魅力。受到那个时代的认同和推崇,使得宋词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唐诗和宋诗,不仅是两个朝代诗歌的总名,而且代表了我国诗歌史上两种诗法。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喜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表达;宋诗爱说理,崇尚议论,言尽意亦尽。这是不同时代向前蜕变的结果,亦是文化符号上的多元表现,从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到辛弃疾“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表达了不同时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到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达了为情伤神、为情所困的真实感受;从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到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了对美景神来之笔的情感抒发。唐诗与宋词放在一起,孰优孰劣无法评判,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星河灿烂的历史中熠熠发光!
唐诗宋词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古都西安占据着城市宣传的主导地位,每一处景点可能就是诗词的诞生地,各式各样诗词鉴赏的路牌比比皆是,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平添了诸多文化自豪。让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流连于曲江流饮的文人情怀,辗转于灞柳风雪的自然美景,高歌于雁塔晨钟的厚重旋律,沉迷于骊山晚照的奇特景观。在现代文化中踏着七彩祥云,迈着与心灵同频的脚步,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诗词最终的美好。
曾一度想模仿唐诗宋词写出意味深长的篇章,但却始终无法达到通篇的意境。翻出以前创作的诗词,这会竟觉得他年作诗的感觉比现在要好很多,如今写诗词多会文思枯竭,毫无顺滑的感觉可言。旧作两首分享一下:
《绝句.三觉品春》
苍山劲松云深处,
鸟鸣山涧晨更幽。
漫野烟煴香郁浓,
忘情归家赏春风。
《如梦令.漫天黄沙卷》
风卷黄沙飞漫,天地交融一片。
远眺景消散,近看花容垂淡。
难辨,难辨,尽是萧瑟相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14622700/0d861f9ab9658be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