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亲密关系恐惧?

作者: 丽孜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7:38 被阅读0次
    图片摄用Canon 5D MarkIII

    在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一书中,开篇便提到:“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可见亲密关系对人的一生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性。书中随后对亲密关系建立的过程和期间的困难和技巧进行了描述。

    更具体来说,轻松的泛泛之交为何不够,为何还需要亲密关系?

    最直接的,拥有亲密关系是为了满足人的三大基本需求:被关注、被爱、被认同。研究发现,与亲密关系中的人相处,能让我们觉得生活更有意义,而不是更快乐。进化心理学认为,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的产物,逐渐成为所有人的共同倾向(Baumeister&Leary, 1995)。而研究还发现,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比正常人死亡率高出2-3倍(Berkman&Glass, 2000)。

    正常来说,人们从小对亲密关系就有着强烈的需要,从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逐渐到与朋友,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而我们身边不少人,却在建立亲密关系上出现困难。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他们虽然内心渴望与人亲近,但却又担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应,于是产生焦虑,渐渐变为回避亲密关系,立起一面心墙,把想与他们亲近的人挡在外面,与所有人都难以交心。

    这些人实际是存在亲密关系恐惧。亲密恐惧者并非不能进行人际交往,相反有些人甚至还很受人欢迎,朋友很多,也接受和进行着感情上的暧昧,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内心里的期望,会体验到一种虽然有很多普通朋友,但仍然觉得很孤独的感觉。而且一旦他人有想进一步更深层接触的意愿,亲密恐惧者就会立刻产生抗拒,并开始和对方疏远。他们最常反应的两个问题是“我很害怕和人确立恋爱关系”以及“我朋友很多,可难过时却没人可以倾诉”。

    出现亲密恐惧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人们总是会根据早期客体关系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相应的人和事。因此,在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早期依恋模式一般来源于和父母或其他主要照料者的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小时候收到很多的关爱,他们的需求和情绪往往都能得到及时的回应,他们和照料者之间很亲密,很信任,照料者的陪伴让他们感到很安全。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积极乐观阳光的,成年后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也更容易建立起亲密关系,他们愿意去相信别人,与人分享自己的内心。

    不安全型依恋可以分为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因为经常受到照料者的忽视,在照料者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照料者回来时也不予理会,在他们眼里,照料者和陌生人差不多。这类孩子成年之后往往很独立,对人很冷淡,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人。

    矛盾型依恋一般由于照料者的忽冷忽热造成,这类孩子在照料者离开时表现出强烈反抗,而在照料者回来时,虽向其寻求接触,但同时又表现出反抗,甚至发怒。成年后,这样的孩子仍然会比较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又害怕会在亲密关系中受伤,担心对方并不是真的爱自己,并且会更多地索取,不断地希望别人向他证明对自己的爱。

    混乱型依恋也称为破裂型依恋,则可能是由于小时候受到过虐待,从而缺乏信任,情绪容易波动,展现出极端的冷漠。

    值得注意的是,依恋关系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不少的混合型。

    除了依恋理论所关注的儿童时期的依恋模式,早期感情中的受挫经历,父母婚姻模式中的问题等,也会促使亲密关系恐惧症的形成。有亲密恐惧症的人,对长期的感情/婚姻缺乏信心,因而选择回避,甚至不断向自己否认自身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变得只爱自己,失去获得向外给予情感这种更高层次快乐的机会;或是无法控制自己波动的需求和矛盾的心理。这种情况出现在亲密关系中,比如过度压抑自己的需求,会使得艰难建立的亲密关系徒有其表,无法满足自己的沟通需要,同时也会使得另一方察觉到关系无法深入,似乎一切都只是“迎合”,甚至认为是一种欺骗,因为这种对自我的忽视,也使对方丧失了亲密的主体。最终导致亲密关系的失败。

    如何克服亲密关系恐惧症?

    虽然一个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受到其早期经历和创伤(应激)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也有很多经历过创伤的人,仍然能够顺利地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自我功能(素质)越强的人,越能使得自己在创伤中成长。套用素质-应激交互调节与中介模型(梁勇宝2012年提出)来说,素质和应激是交互作用并互为中介的。自我功能会影响经历和创伤的结果,而经历和创伤可以培养出更高级的自我功能。我们必须相信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即人在恰当的自我干预或他人干预的帮助下,是可以成长和发展的。

    对早期创伤进行探索和认知

    亲密恐惧者自己往往无法将现阶段的亲密恐惧问题与自己早期的创伤联系起来,因为创伤总是被我们的防御机制压抑到潜意识中,从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成功地否认和回避(精神分析理论观点),所以他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只是“我和别人的深度交往总是失败,也许我就是个注定孤独的人”。识别出早年被压抑的情绪,并做命名表达(心理动力学疗法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一些自我功能较强的人来说,能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就足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调节功能来解决问题了。此时,治疗师或帮助者应根据亲密恐惧者自我功能的强弱选择采用揭露或是支持的技术来使其认识、接受并可以深入探索自己旧体验和创伤。

    消除亲密关系与负性结果之间的联系

    亲密恐惧问题的人认知中的这种亲密关系与负性结果之间的联系显然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可以通过深入发觉具体的不合理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一一纠正和认知重塑(认知疗法技术),来切断亲密关系与负性结果之间的联系。

    支持型的治疗师和帮助者可以提供矫正性情感体验,让对方熟悉,学习信任和接受“自己是可以做到和获得长久感情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遇到一位人格足够稳定和完整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或者是治疗师,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段安全稳定包容的关系,提供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接纳、共情(人本主义观点),接纳我们的愤怒和恐惧,分享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那么我们是极其幸运的。珍惜并认真对待这段关系将帮助我们克服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克服亲密关系恐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nn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