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四点上完课,在酒店闲得无聊,看了去年大热的影片《三块广告牌》,结果哭得稀里哗啦,思绪万千,凌晨两点才睡着。
女主角米尔德雷德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女人,礼品店营业员,收入不高,没有高颜值大长腿,被家暴,离婚,独自抚养儿子罗比、女儿安吉拉。生活对她来说,并不容易。
某天,安吉拉外出后惨遭绑架,被强暴凌虐致死。案件发生数月,警方因缺乏证据,毫无进展,小镇居民也慢慢淡忘此事,一切仿佛回到案发前的平静生活。
然而,米尔德雷德一直痛不欲生。她甚至觉得,女儿的不幸是自己造成的。如果女儿出门前借车时,她同意了,即使拒绝,至少也给她打车的钱,那女儿就不会夜里独自走在荒无人烟的公路上,一切都不会发生。还有她重复女儿的,说的最后一句话“好啊,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人强奸”,更像一把利剑,插入五脏六府。
她不能容忍杀害女儿的人逃之夭夭,一定要找到凶手。于是,她租下女儿出事公路旁的三块广告牌,上面分别写着“爱女惨遭奸杀”“凶手至今逍遥法外”“威洛比局长,为什么?”。短短数语,犹如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小镇顿时暗流汹涌。她借广告向警察局长施压,希望警方继续调查此案。
此时,米尔德雷德是一个可怜的母亲、无助的女人。
比尔·威洛比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警察,身患癌症,不久于人世,镇上的居民大多反对米尔德雷德的做法,希望比尔能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安宁地死去。
神父向她传达居民的想法,被骂得狗血淋头;牙科医生怠慢无礼,她将针扎进他的大拇指;罗比的同学向她扔牛奶盒,她毫不客气地踢了那两个学生。她变成小镇居民的公敌,最后就连罗比、前夫都反对她的做法。
就算阻碍重重,她依然没有放弃。比尔是一个好人、好警察,如果他死了,还能指望谁呢?
病痛和良知的双重折磨,比尔自杀了,前夫夜里偷偷烧掉三块广告牌。一气之下,她将燃烧的啤酒瓶扔向警察局。此时,被解雇的警察狄克森正在里面读比尔留给他的信,无辜被烧伤。
警察询问米尔德雷德,在案发现场看到什么,她害怕承认自己放火,在侏儒的帮助下,逃避了法律的制裁。
慢慢地,愤怒激发更大的愤怒,她从一个失去女儿的可怜的女人,渐渐变成施暴者,一个和凶手同样残忍、懦弱的人。
《三块广告牌》,值得一看的好片子!某天晚上,伤势恢复的狄克森正在酒吧喝酒,偶然听到邻桌一个男人向同伴吹嘘,自己强奸并烧死过一个女孩。相似的案情,狄克森怀疑他就是凶手。于是狄克森抓破那个男人的脸,和杀死安吉拉的凶手进行DNA比对。
故事情节发展到这儿,似乎出现了一道曙光,马上就要真相大白,凶手落网,得到应有惩罚。如果结局欢天喜地,当然满足大多数人嫉恶如仇的心理,但现实往往是残酷无情的。
案发当时,酒吧那个男人身处国外,凶手不是他,应该说杀死安吉拉的另有其人。米尔德雷德心里刚刚燃起一点希望,却又被重新打回黑暗的深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米尔德雷德载着狄克森,开往爱达荷州,后备箱还安静地躺着一把枪。狄克森知道酒吧男人的车牌号、住址,他们不确定是否要杀了那个男人,决定在路上商量。开放式结局,让人无限遐想。
影片人物没有像韩剧、泰剧那样设定,主角如小白免一样善良无害,配角如恶魔一样坏。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可怜之人亦可恨,可恨之人亦可敬。米尔德雷德的遭遇令人同情,可她将针扎入牙科医生大拇指的动作果断利索,仅仅因为医生说了几句劝告的话。狄克森歧视黑人,可明知是谁烧了警察局,险些让他丧命,却没有报复。人性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
小镇居民待比尔友善如家人,却给米尔德雷德、罗比制造麻烦,搅乱他们的生活,到底谁做错了呢?在我看来,米尔德雷德只是通过有力的方式,提醒警方大案未破而已。比尔生病,任何人都不愿看到,但他是警察,理应履行职责,如果身体不允许,就应该让位。有时候,群众的眼睛未必就是雪亮的,道德绑架是一把无形的刀,也会伤人。
做了母亲之后,我开始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新生儿是多么的可爱、纯真无邪,就像天使一样,电影中的两个强奸犯,刚出生时肯定也是如此,但为何他们会变得冷血无情,甚至活活烧死跟他们无冤无仇的女孩,是谁用黑色在白纸上作画?人类恶的底线在哪?
看到结尾,我嚎啕大哭。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愤怒只会激起更大的愤怒,乍一听, 很有道理。没有证人、DNA比对不符,警察束手无策,那该怎么办呢?任由凶手逍遥法外?受到伤害的人只能隐忍沉默吗?都说时间能解决所有事情,但有些伤口,时间抚平不了呀!如果酒吧男人被杀,我们可以拍手称快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公平,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小到职位升迁,工作能力差的人,却靠油嘴滑舌平步青云;大到公共福利,如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等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呢?
有些问题貌似答案明确,却注定会在人们心里留下大大的问号。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的程勇,他做错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