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谋事在人         ——读《文景之治》

谋事在人         ——读《文景之治》

作者: 刘垚_9810 | 来源:发表于2020-09-08 15:42 被阅读0次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其为盛,必有其原因。就文帝而言,为帝之路就荆棘丛生,坎坷不平……

隐忍潜伏、后发制人。或许最初文帝的隐忍,并不是想当皇帝,只是为了生存,最终却让他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种处世的方式,也许你不必隐藏太深,但你做人做事可以低调、谦虚一些。这个世界对低调的人总留有一方天地,“枪打出头鸟”没有足够的把握,万不可轻易出头。

以退为进,即使不进也可以自保。周丞相审时度势的能力远不及陈平。也与其个性中的刚愎自用是分不开。这当然成也性格、败也个性。我以为审时度势才是最关键的,达到进退维谷的境界当然不容易,但有必要自我反省,随时自省才是看清现实的关键,不被浮云遮住眼光,才能保持清醒。有反省执行,加上谋全局的格局, 则事可成矣。文帝的过河拆桥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委实可以理解。但陈却可自保。

皇弟似乎中了局,而做局之人可谓深谋远虑。这等眼光和以前的示环节配合起来看,就不觉得奇怪了。同时越熟悉越是知道其弱点而施之以计,就可以了。后一章对凶奴弘没有这样轻车熟路了。适当保持距离是有必要的,起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然有能力谋划的更远一点,只要不必太过,也是可以学习的。做局需大气、需谋略、需保密、需很多条件共同具备才行。

说客之关键,古有门人术士专门从事雄辩说服之事。南越王就是在说客的雄辩之下俯首称臣的。一是因为说客能力之强,能说到要害之处;一是南越王因受中原文化渗透之深而导敢自信心不足。两者缺一不可。匈奴就不一样了,和凶奴的斗志斗勇,特别是“五饵”之术,说明文化的力量,文化可以成全历史、传承观念、也能入侵异族,改变其生活方式。文化的渗透是不容小觑。企业文化、团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正处于文化形成的关键时刻,需纵观全局,以大局而谋之。文帝对凶奴的政策是软硬兼施,非常值得学习的。奈何宋朝为何会以和为贵,以至于和到没有底线,就只有节节败退,只剩半壁江山了。

人才任用、权力制衡,有时候是两难的选择。“侯门深似海”是说官场的水很深。作为天子处理不好,会有“高处不胜寒”之忧。处理好了,则是得心应手的顺畅。平衡各派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既不能得罪功臣、老臣,又不能摒弃亲信。关系复杂而难以理顺 。文帝从一开始就会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是用人高手,值得学习。

一代天才,生不逢时 满身抱负,殁于中年。生不逢时的英雄,比没遇见伯乐的千里马还是好一点,不过也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的顺势才有一番天地。没有假设的历史,大胆假设一会,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局,只是没如果。贾谊的治国方针很有优势,最后只是他不会蜿蜒委婉做事,遭到了功臣派排挤,以至于治国理政的方针没有实施。还被贬长沙,从此抑郁不起、英年早逝。从文帝的角度看,他确实失去了良材,只不过良材此起彼伏,芸芸众生中到处都是。

治国理政需用人,用好人、能人。然能人难免有些缺陷,怎样用好他们的长处,而忽略其不足,让人能发扬光大,做好事、做成事,上之气度也。而身为人臣者,怎样才能投上所好,不失礼节。当两者不能和谐统一或者需要取舍时,应学张释之的释然,不违良心,自有公论,求得心安。以至于被贬之后,并无失宠之遗憾,而是平心静气地活了好久。这等释然,释之是也,这等雅量,需学习也。谁的人生没有起伏不定?起时不骄、伏时不馁,淡定待之。其子终不入仕也是继承了他的淡定、坦然。然真能的到的有几?“竹林七贤”中有这样气度和洒脱之人。

“庸者下、能者上”是永恒的用人之道。文帝的用人之道亦是如此。关键还需要有一条晋升通道,通道顺畅则人才易得、能求。如遇小人则会适得其反。真正的明君因其明而名也。余细思之,求贤之路还有诸多缺陷,学习文帝的求贤之术乃当前之要事矣。需认真思量,并开始行动。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的更改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一件小事引发的争议而开启的。“缇莹救父”所涉及的法律改变,并不仅仅是因为缇莹,缇莹只是改变法律的导火索、水到渠成的节点,如读书的“厚积而薄发”一样,世事的改变都是有过程的,需积累而成。很多时候种因得果,种的因没到时候就不要勉强。做好该做的事,静待结果。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是多面的,不能单纯的评价。所谓人性的复杂,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是故人主宰的这个世界,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因缘际会,文帝应该特别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但也有看走眼或者错失人才的时候,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所以也不必也过分自责自己的不完美,做好自己,多认识自己、剖析自己,然后改之,就会长越来越好,总之做比想重要,比胡思乱想更重要,所以没必要在选择的时候有太多的顾忌和犹豫,想好了就去做才是关键。为是人的皇帝喝彩,也因皇帝也是人而不妄自菲薄。

很多事情无法用必然中的偶然,或者偶然中的必然解释时,最常用的代名词就是机遇了。如文帝的即位、景帝的当朝。虽然景帝有四个哥哥,但四个哥哥都英年早逝,书中说他们的死和景帝没有丝毫关系,但知道真相的人也都不在人世(考古也只是一种推测)。不过景帝在解决孝道和理政冲突的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好,既没有不孝,有成功的化解了危机,这样成熟的处事之道,决定了景帝执政能成为盛世的必然。不得不佩服皇帝的气度和皇帝身边那么多优秀的大臣。

官逼王反,诸侯多了,就要权衡好他们利益。一旦削藩过急,就会出现诸侯反叛的局面,其实也是被逼所致。然诸侯在外时间太长、势力太大,造成人心不足,就会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变故。不过他们的矛盾总有一天会爆发,这是必然的,结果就看双方的实力和运气而定。很欣赏吴王的谋略,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有事先的谋划。首先从舆论上占领了优势,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方法,让谋反名正言顺,让自己心安,心安是任何事情的前提,心安了就可以放开手脚干了。注重舆论宣传是需要学习的地方,制定计划、逐步实施丶扩大宣传、占领阵地。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应该多听别人的意见,全面地考量。其实双方都有持不同意见的人,怎么才能做决断?怎样的决断才是正确的?平常应该多接触要做决断的领域,做到心中有数。多考察提建议的人,哪些是脚踏实地的,哪些人只是纸上谈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想和做的关系,思考和行动的统一才会做出切和实际的决定。

合纵连横的例子很多,真的连起来的少之又少。一旦不成则是一群乌合之众。即使事成,事成之后的分配也是很大的问题。所以面临背叛的选择时,一定要再三思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是下下之策。真正到了鱼死网破局面,应该是不可收拾的了。考虑问题应该全面,不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尽量在能迂回时扭转局面。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低调。什么时候都不能趾高气扬,更不能得意忘形。一旦东窗事发,就只有自保。济北王刘志的说客公孙玃是有能力的人。第一是找对了人,梁文有说话的机会。第二理由充分。历史事件能教会人很多新知识。要学会分析、推理、应用,读史可以明智就缘于此。

后宫之争,无比残酷,深陷其中,不能自救。不是你想参与就参与,有时候躺着也会中枪。世事的沉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今世界无时不在上演昨天的故事。读史至今,多看书可以看清世间的纷繁复杂。感谢后宫,感谢历史,感谢有书可读。

“悠长岁月,悠悠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乘舟或泅渡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有人在河中树了一帜,有很多人是淹没在河中午无名无作。平凡之人是一生,伟人也是一生。都知道人生不过百年,都尽力演绎好自己的精彩。纵世事难料,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必须努力地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可能很难名留千古,至少不会遗臭万年。

呜呼,历史!

呜呼,人生!

相关文章

  • 谋事在人         ——读《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盛世。其为盛,必有其原因。就文帝而言,为帝之路就荆棘丛生,坎坷不平…… 隐忍潜伏、后...

  • 文景之治

    汉朝开国之初,国力衰弱,百业凋零。《资治通鉴》描述当时的状况,甚至连天子出行都找不到4匹同样颜色的马,将相出行只...

  • 《文景之治》

    细细品味每段历史

  • 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倡导以农为本,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社会安定,生产得...

  • 文景之治

    白登之围后,刘邦也知道现在汉朝的实力还是太弱,不足以和匈奴抗衡。于是决定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按现在的玩法那就是...

  • 读《史记》文景之治-司马迁

    第十卷孝文帝、十一卷汉景帝,汉朝休养生息在这父子两个人执政的四十年间,尤其是汉文帝刘恒,他是典型的道家无为而治的代...

  • 21 文景之治

    由于秦末战乱,到了汉初的时候出现了大饥荒,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存在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 于是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

  • 之晗读《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

    这两天一鼓作气看完了一本书,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著述的“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早就听说过王立群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

  • 【学习分享】文景之治

    【书籍】文景之治 【作者】王立群 【学习分享】文景之治 001 轻刑慎罚 在真实历史中,汉高祖刘邦与民约法三章,只...

  • 百科知识:中国古代十个盛世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谋事在人         ——读《文景之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xj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