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节韵想法散文
七夕,我们看云去

七夕,我们看云去

作者: 无霜lyh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02:51 被阅读55次
    七夕,我们看云去

          已立秋数日,天还是不秋。台风说来却不来,不来忽又来,飒飒几场雨,燠热依然难当。再转眼,入了七月,《诗经》有语:七月流火,意为夏去秋来,天气转凉。果然,即将末伏,早晚的风儿,夹带着舒爽。抬眼看,天似乎更蓝了些,云愈发姿态起来。

          那些七月的云啊,是低的、稠的、绵的,是自由的、随性的、没有分寸的,如大片殉情的群羊,散发着野性的芬芳。身在云下,仿佛灵魂已被摄去。不自主想起太白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我相信,那些云上之君,纷纷而下的日子,是七夕。

          七夕,最早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有文字记载的七夕始于春秋中叶。相传农历七月初七夜,妇女们在庭院向天上的织女星乞求智巧,故七夕最早被称“乞巧节”。

        《红楼梦》中,亦有相关描述。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游玩兴尽临别之时,恰逢凤姐女儿起病,凤姐便求刘姥姥给取个名儿。刘姥姥问:不知大姐儿生在何时?凤姐快语:就是生的日子不好,是在七月初七。古人认为,生在特殊日子,命会比较特别,长大或有灾殃。刘姥姥灵机一动:那就叫巧姐儿吧!是偏用“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意为其日后逢凶化吉、遇难成祥,都在这个“巧”字上。而按曹公原意,贾府日后遭劫,巧姐儿被卖妓院。众几无幸免于难,独巧姐儿被刘姥姥救出,并从此养在民间,使贾氏血脉得以有传。蒋勋称刘姥姥才是扭转贾家命运的人,不无道理。

          有关七夕,更广为传播的,恐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们不仅向织女乞巧,后又演绎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曲折。这场感天动地,最终告诉我们,感情的实质,是分离。纵情意笃深儿女成双,在现实与外力之下,隔河而居才是最好选择。而维系这份感情的,是每年一次鹊桥相会。对此最早的记述,始于东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于是引出后人多少歌咏吟叹。最脍炙人口者,当属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人如此内秀于心、外绣于口。句句佳言,字字珠玑。

          据说,这首词的来源,也有一背景: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秦观,宋人。字少游,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兼具诗词文赋书法艺术等多方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后拜谒苏轼,深受其赞,被称“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胞妹苏小妹,相中才子,芳心暗许,便比文招亲。秦少游过关斩将,却在洞房之时,被苏小妹回文诗难住,幸得苏轼相助脱围。冯梦龙《三言二拍》中,便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篇章记述。后秦观出仕远行,与小妹聚少离多,便写下婉约动人之词句,以寄相思。

          而据后人考证,史上实无苏小妹其人,苏轼只一胞弟,即苏辙。曾有一胞姐,早逝。秦少游与苏小妹的故事,姑且作为美谈,一笑置之吧。

          正如牛郎织女的爱情,也只是神话传说。乞巧的习俗,发源更早,更贴近现实些。

          而我,却更相信,宋时的少游,在七夕之夜,远离至亲,秋风乍起白露微凉,飞逝的流星,划破离别的思念。举头望天,纤薄的云彩,变换着身姿。遥远的银河,亦柔情若水。鹊桥之路,不忍相顾。于是提笔落字:只要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朝欢暮乐。

        又正如同:不疯狂,不海誓山盟,不嗔言,不死缠烂打。在各自的世界,永为相好。一回头之时,那个温暖的所在,就在身边。离中有聚,情深弥坚。亲而有疏,死生契阔。这是不是最好感情的一种呢。

          你看,天上的那些云,似俯拾皆是,又远而即逝。游离着,缠绵着。洁净着,丰富着。它们,在做着无声的回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夕,我们看云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zj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