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歌里描述过很多关于爱的场景、感受、小情绪,那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最折磨人的一种爱。爱是一种状态,一种存在,在不同年龄、种族、性别上表达是不同的,不同民族理解和认知是不同的,然而这些都只是爱这个状态的一部分,一个视角观察到的,或者一种维度的,真正的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因为它是宇宙一般浩大的存在,是人类所有存在及活动的基础,是所有生命体的存在,是不可描述的神存在。所有的宗教都极尽可能用语言描述它的样子,然而语言的传达也无法描绘它的全部,即便语言描述精准,能参悟者寥寥,更何况常人理解大多盲人摸象般解读,自然谬误百出。我且妄自尊大,尝试着去还原下这个无法描述的客观存在:
(1)爱是连接神性的唯一通道
所有宗教揭示生命起源归为两类,一类拟人化称为为神,上帝、佛、造物主都归于这一类;一类客观化归为爱,慈悲、无我、因缘和合、轮回诸如此类如是。其实这两类只是人为的不同视角的划分,不同视角下得出的性状描述词,其实质本可以合二为一。常人理解的爱多多为小情小爱,是肉身人体的欲望之爱,是因缘和合的彼此吸引,这是爱的一种,还有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对事业的热爱、知音间的惺惺相惜之爱等等。按时间维度去看,人的一生不同阶段追求或者看重的感情是不同的。幼年时期的对父母爱的索求,童年期对友情的萌芽和探索,少年对爱情的萌动,中年对事业的执着和家庭的担当,晚年和自我的相处及子女的给予,这些都是爱。还包括恋物癖,对动物的情感,以及一切你付出于情感的人和物。是情感而不是占有欲和控制欲,是彼此尊重彼此给予慰藉,相互依赖的存在,是两个或更多生命体间的同频共振和能量交流,这是人类通往神性的唯一通道,爱的对象不一定是固定的,也可能唯一,也可能无穷多,那是神性的存在,是万物得以共鸣和相互沟通的交流方式,生命的源头。
(2)爱是统合理智与情感矛盾的唯一存在。
爱是一种体验。它无形蕴藏于万物之中,你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它可以来自理智的思考,也可以来自情感的觉悟。正是由于它的性状复杂多变,才往往让我们难以分辨,我们通常以为的爱,很多时候只是欲望的伪装,或者思考的经验反馈结果,我们以为的爱大都不是真正爱。父母们打着为孩子好提出的种种要求,恋人间的相互控制,孩子对父母的无底线依赖,跟物质条件环境有关的都不是爱。所有让我们痛苦的也都不是爱。爱只跟美好有关,只跟爱有关。爱会驱动思维和行为模式升级,进而产生创造力。爱同时也会引发欲望,催生行动,带来征服与探索。人类之所以常常痛苦,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认知也就是所谓的理智与生命欲望(意志)之间的协作创造模式效能低下,当这种协作模式与环境相适时,痛苦会相对较少,当与环境发生冲突,理智与情感矛盾分歧越大痛苦程度越深,对爱的渴望也越大。有人说爱是智慧的存在,是从理智角度来解读爱,读书多或者格局大的人,对事物的理解通常也较常人更深远,能包容更多的异见;爱也是直观的存在,是从感性角度来体验爱,温暖坚定安全,疼痛纠结不舍。能理解的时刻就是正向的感受,不能理解承受就是负向的感受。所以我们不断保持修炼爱的能力,就是要提升理智认知与情感体验内容相适,用理智去理解情感,用情感去驱动理智,使我们的内在保持更长时间的和谐一统,那是幸福的降临。
(3)真正的爱没有标准模式,是邪恶也是光明。
现在年纪读书,更多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模式,你会发现不同作者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是不同的,即使很多观点相似,也没有两个作者是完全相同的。爱的呈现也是,人们不同的成长经验,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了爱的形式和变化是完全不同的。拿爱情来说,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同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爱情,与两个年龄和背景相当着的爱情是完全不同的。局外人看到的,跟当事人的感受也是差异极大的。所以没必要拿世俗的眼光来衡量评估爱。有些爱需要金刚怒目去守护,有些看需要默默无言去守护,你不是当事人,不轻易跟风断言便是自律,自律也是一种爱,对他人的爱。
(4)爱的本质是付出和承担。
从具体事件人物去读爱,爱是千变万化的。抽离开具象因素,爱也是有共性的,那便是付出和承担,亲情、友情、爱情、民族情怀、忠勇仁义无不包含着付出和承担。付出是爱,承担也是爱。付出的人征服世界,承担的人包容万象,普通人在两者间探索爱的边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