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认知三部曲

作者: 科学打造IP的郭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12-18 22:13 被阅读0次

    大家晚上好,我是新庆,今天晚上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道德经认知三部曲》。今天晚上的分享会从这三部分的认知曲来讲。

    第一个部分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道德经》,第二部分什么是《道德经》,第三部分如何学习《道德经》。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道德经》呢?

    我在这里引用了三个名人的观点来论据。第一个就是音乐诗人李健李健曾在节目上讲过,他身边很多很有才华的人都一致认为《道德经》里面的文字是中国最美的语言。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我的看法是:1、《道德经》里面的语言非常简洁,这本书一共有81章,总字数却只有5000字左右,平均每章的字数才60字左右,这体现了极致的简洁之美,在中国能做到语言如此简洁的书只有《道德经》,没有之一。

    2、从人文维度来看,《道德经》里面基本上一直都是用辩证的语言再分析问题,是中国所有书籍里辨证语言写得最好的书。而辨证的语言,是最接近真实的语言,而真实的语言其实才是最美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道德经》是中国最美的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个一定要读《道德经》的原因,我借用白岩松大哥说过的一句话,他说《道德经》就是一本生命之书,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白岩松认为如果你能读懂这本书,你就会对生命非常敬畏,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他举了个例子,说如果让那些现在正在坐牢的贪官看《道德经》,估计他们都会痛哭流涕,后悔莫及。因为《道德经》里面有的是为人处事的真理,只可惜这些贪官没看或没看懂这本书。如果他们真的懂了,就会懂得“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的道理,就会及时从官场抽身或不卷入官场的斗争,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所以说,《道德经》是一本和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生命之书。

    第三个要读《道德经》的原因,我认为是“人间不值得,宇宙才值得”。

    李诞说过一句话叫“人间不值得”,我这个吃瓜群众在后面补上了一句话“宇宙才值得”。我认为用“人间不值得,宇宙才值得”来作为必读《道德经》的原因是非常恰当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道德经》的内容已经超越了人间,他讲的是宇宙论,把天,地,自然等等的“道”都讲到了。

    如果你领悟了《道德经》里面的智慧,你就可以建立起宏大的宇宙观。

    当你把看问题的尺度,不仅仅停留在人间,而是放到宇宙这么大的一个时空,你就不会再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比天地万物都高贵。

    在天,地,自然面前,人类其实是很渺小的。

    人类不要认为自己可以管控天,地和自然,而是要放低姿态,和他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长久的生存之道。

    好,讲完第一部分,我们接下来说说一下什么是《道德经》。

    很多人对《道德经》是什么意思不太了解,我在这里用拆分法,把这三个字都拆开来理解。

    第一个字是“道”。什么是“道”呢?《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你很难用一个精确的词去定义“道”。

    如果真的要解释什么是“道”的话,我认为最接近的是哲学里面的“形而上学”。如果你觉得“形而上学”还是比较难理解,那就可以把“道”理解成“第一性原理”。虽然这并不是那么的精准,但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了。

    第二个字是“德”。《道德经》里面的德,和我们常规认为的“德”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一般说“德”,往往是指一个人品行比较高尚,为人比较好等等。

    但是,在《道德经》里面的“德”指的是“遵道而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一定要按照规律去办事。《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先失道而后德”,意思是指“你先在‘道’方面迷失了,才会去追寻‘德’”。

    从老子的观点来看,一个国家如果提倡“以德治国”,其实是在“道”方面迷失了。

    比如一个国家的官员本来是要为百姓谋福祉的,但那些贪官却只顾着自己的小金库;一个国家的商人本来是要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但很多无良商人却为了谋取暴利,生产和销售那些假冒伪劣产品。

    在老子看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道治国”。如果一个国家在“道”的层面做对了,就不用刻意去强调“德”。一个国家越是强调“德”,正正说明这个国家的人在“德”方面很缺失。

    第三个字是“经”,相信大家都知道《四书五经》,“经”主要是指“教义”。

    好,接下来我们来讲,最后一部分就是如何学习《道德经》。

    在我看来,学习《道德经》德最好方式就是做到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呢?

    我很喜欢王阳明说的这句话。但是,我发现很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解,他们以为“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这两样东西结合起来就叫“知行合一”。

    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像我们在混沌大学学思维模型,按照王阳明的理论,就算你理论考了100分,都不能说明你“知”,你必须懂得把思维模型应用起来,才算是“知”。

    好,我接下来说说我是怎么运用《道德经》指导自己的生活,有3句话对我的帮助特别大。

    第一句话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白岩松在给他学生讲《道德经》时,曾让学生从这本书里面挑出自己最喜欢的10句话,结果他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这句话。

    我也很喜欢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里的风雨其实是隐喻我们会遭遇的困难。这句话对我们的启发意义是:不管我们现在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但是困难一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办法总比困难多。

    像我现在虽然已经连续日更了72天,但其实每一天日更都会面临困难,经常写到想死的心都有,每次都会觉得自己江郎才尽,但是我每次就会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我始终坚信暂时的困难总会过去,一定会想到日更的题材,一定可以完成日更。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就会想办法去克服。比如我会认为自己写不出东西,往往是因为脑子不够放松。

    这个时候,我就会到外面转一下,或者洗个澡,上个洗手间什么的。

    当我放松下来,灵感就来了,所以我才可以做到连续日更72天。

    第二句话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把它理解为为人处事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学会收敛、学会低调。像我自己,是一个很容易膨胀的人。这从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就一直是这样,比如我这次考了第一名就很容易变骄傲,到了下一次,我就考不到第一名了。出来工作之后,我也是一有点小成绩就容易飘,结果很容易栽跟头。

    自然读了《道德经》,每次有了一点小成绩,我就会用“治人事天莫若啬”来警示自己要收敛和低调。

    自从变得收敛和低调了,掉坑就少了。

    第三句话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道并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对自己有清楚认知的人时活得最明白的”。

    像我以前会认为自己学过和人沟通的课程,看过一些人性相关的书,就会自认为自己很了解别人。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我曾碰到一个例子,就是有一次找一个摄影师合作,和他在线下见面时所有东西都谈得很好。当时,我还觉得自己找了一个好的摄影师。没想到真正开始合作的时候,就因为一点很小的问题,这个摄影师的丑陋面就暴露出来了。

    通过这个经历,我反省到自己看人的维度还是太单一了。

    人是何等复杂的动物,很多时候看起来很完美的人,只不过是没有暴露出他阴暗的一面罢了。

    所以,多一些维度去理解别人,才会更深入了解一个人。

    另外,“自知者明”这句话对我的启发是最大的。

    我以前还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

    我以前会认为自己的情绪管理做得还不错,但事实并不是像我想象得那么好。

    前两周,我去上了一个情绪管理的课程。上课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用设备去测一个叫和谐度的指数。基本上你的和谐度越高,说明你的情绪掌控能力是越强的。

    我们班上有很多人的和谐度都很高,3.0、4.0、5.0,甚至6.0的都有。而我到目前为止都还没突破2.0。

    通过这个事情,我才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管理做得没那么好。像我们每次都会以5分钟为单位,测和谐度指数。我发现自己在5分钟内,很难保持一直专注,很容易受到干扰,很容易想到一些不好的东西。

    因为我是一个追求做事高效的人,当身边有些猪队友时,我就会觉得很恼火,觉得对方太蠢了。

    之前,我不觉得自己的情绪有问题,只是觉得自己是要求高。当我使用科学仪器测量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的情绪管理还有待加强,对自己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这就验证了埃菲尔神庙里面横匾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就真的是我们这一辈子的终极任务。

    以上就是我运用《道德经》里面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生活的部分例子,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的分享:“《道德经》,是通向大智慧世界的窄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认知三部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fu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