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到了冬天,天黑得早,而且又极冷。我们北方的学校规定中午吃饭的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成半个小时。时间缩短了,学生们回家吃饭就不容易按时赶回来,学生们通常就带饭。水当然是不用带的,学校里有学生们抬回来的井拔凉水。
那是在几十年以前,物质还十分匮乏。我们带的饭都是些家常便饭,但却是五花八门,比如山东大煎饼,比如粘豆包,比如馒头,如果谁有带的饼干面包之类的,那会把好多的孩子馋死,不过好在能带这种奢侈食品的,一冬天也没有几次。我现在仔细地回忆,好像那时候我们都不怎么带菜,家里也没有什么菜可带呀!如果说带的最常见的菜就是咸菜。咸菜可是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比如辣菜咸菜(芥菜疙瘩),萝卜咸菜,芹菜咸菜。
我们村的人大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从山东省移民到黑龙江的,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都还保留了山东的一些习俗。我们的主食之一就是山东大煎饼。就是用玉米,加上一点少量的黄豆,泡好,煮好(各人家方法不同,有的煮熟,有的煮得半生不熟),上一种机器磨成糊糊状,然后在一种叫做鏊(ào)子的锅上把它摊成薄薄的一张,烙熟。一张一张地摞在一起,存放起来,吃的时候每一张撒上一点水,过一段时间变成了软的就可以叠起来。
同学们无论带了什么样的吃食,中午在吃之前大都放在炉子的铁盖上加热,烙成糊黄状。无论是煎饼、粘豆包还是馒头(馒头属于细粮,那是家庭条件好的,偶尔可以吃到),都可以这样做,放在炉子上烙好以后,香味(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不好的味道)会溢满整个教室。在这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东西,简直是人间美事!除了这些主食,同学们带来的咸菜也可以放在炉盖上烙一下,咸菜腾腾地冒着热气,给教室里本就复杂的味道再加一味。
那时候教室里取暖的是炉子,烧的材料是煤,炉盖子上是不干净的,不过常言说的好,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时候的孩子们卫生状况都不太好,有的一到冬天两只手皴裂的就像猪蹄一样,有的鼻桶里经常养的两条白蚯蚓,即便如此,同学们互相吃着对方手里的吃食,不亦乐乎。
下午第1节课老师进了教室,通常会说一句,好大的咸菜味儿,以后不许在炉子上烙咸菜!老师的命令好像也好用不了几天。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的女同桌,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家庭条件好一些,经常带馒头片来。不知道是这个小姑娘心眼儿多,还是她的爸妈心眼儿多,在家里把馒头切好片带到学校来,中午就挤在炉子周围,在炉盖上把馒头片儿烙得焦黄,然后在众多同学们羡慕的眼神里把馒头片全吃下去。
那时候我一边狠狠地咽着唾沫,一边气呼呼地想,将来我家富裕了,一定顿顿吃烙馒头片!
网友评论